朱雀腾空“箭”指苍穹 恒友汇解码中国商业航天崛起大势

2025年5月17日12时12分,一束耀眼的火焰划破长空,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成功点火升空,将搭载的六颗商业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一箭六星”的壮举,不仅标志着液氧甲烷火箭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商业化运营能力达到新高度,成为蓝箭航天的重要里程碑,也彰显了中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迈向成熟的态势。

对此,恒友汇宏观经济研究室指出,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第五次飞行的圆满成功,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其背后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在政策扶持、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的同频共振下,所展现出的加速崛起的必然之势。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功,也清晰预示着中国商业航天正满怀信心地迈向一个潜力无限的黄金时代。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星河璀璨 政策+市场筑商业航天黄金时代

逐梦九天,非一日之功。中国商业航天的迅猛崛起,得益于国家战略的前瞻布局与市场力量的蓬勃兴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其发展。这片曾由“国家队”主导的蓝海,也因民营力量的涌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高度重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随后,“新基建”战略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其中,而“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多次强调了对商业航天发展的支持,为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政策的“东风”之外,是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为商业航天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引擎。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卫星互联网、地球遥感观测、太空旅游、空间科学实验、物联网数据采集、导航增强等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对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商业发射及卫星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航天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如SpaceX的星链计划)正成为全球商业航天竞争的焦点,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将发射数万颗低轨通信卫星,这将直接催生对运载火箭的巨大需求。同时,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环保、农业、城市管理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全球航天经济的重要市场,中国的潜力尤为明显。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2.8万亿元。

面对这片广阔的市场蓝海,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凭借灵活的运营体制、高效的研发实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重复使用技术、箭体结构轻量化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为“国家队”的有力补充,提高了我国商业航天的整体水平。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共完成68次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的26%,发射次数稳居全球第二。其中,包括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内,中国民营商业火箭公司执行了12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蓝箭航天作为商业发射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凭借其先进的发射技术和丰富的发射经验,为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蓝箭航天商业运营的主力产品,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中国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民营液体运载火箭。此次发射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相较去年的发射,一级发动机推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首次配备了直径4.2米、全长8.7米的复合材料整流罩,增强了对多类型、大尺度载荷的兼容性,进一步提升了火箭的适应性。

砥砺深耕 技术+商业助商业航天行稳致远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既有星辰大海的浪漫畅想,更有脚踏实地的砥砺前行。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正视挑战,把握机遇,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

回顾过去数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亮点纷呈。除了蓝箭航天朱雀二号系列火箭的多次成功发射外,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系列火箭也已实现多次商业发射成功并完成海上发射;星际荣耀的双曲线系列火箭在关键技术验证上取得重要进展;东方空间研制的全球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在海上发射场发射成功;多家民营卫星公司成功发射并运营了遥感、通信等不同类型的商业卫星星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体现。目前,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设备、数据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中,卫星制造140家,地面终端及设施制造140家,卫星服务205家,卫星发射企业52家。

与产业蓬勃发展相伴的是投融资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披露金额达181亿元,投融资赛道主要分布在卫星互联网、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方面,分别占比41%、25%、18%、9%、5%、2%。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优化,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将更加活跃和多元化。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诞生了10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6家火箭设计总装(天兵科技、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科工火箭、蓝箭航天、中科航宇)、2家卫星设计总装(长光卫星、银河航天)、1家星座运营(垣信卫星)和1家导航应用(千寻位置)。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专业投资机构,坤元资产的FOF生态伙伴涵盖了7家独角兽企业。其负责人表示,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新材料、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协同进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因此,投资商业航天,应着眼于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挖掘广泛存在的结构性增长潜力。

恒友汇最新发布的《2025上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及全球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也对商业航天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前瞻性阐述。报告指出:商业航天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其产业链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未来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将双轮驱动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从液氧甲烷发动机到可回收火箭,从一箭六星到太空数据服务,中国正在用“技术+商业”的双轮驱动,让火箭发射、商业卫星实现从“太空基建”到“生态价值”的商业跃迁,并通过技术成本优势进一步改写全球航天格局。

令人振奋的是,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杰出民营企业,正以不竭的创新活力与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不断缩小着与全球第一梯队的距离。而坤元资产等专业投资机构对蓝箭航天等头部企业的战略性布局和坚定支持,不仅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更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产业发展与金融赋能的良性互动。

太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在本次成功发射后,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朱雀二号已经进入稳定的商业运营阶段,具有一级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朱雀三号也计划年内亮相。如果成功发射,蓝箭航天将成为继美国SpaceX之后,国内首家实现火箭回收与复用技术突破的企业。

从东方红一号到朱雀二号,从“国家工程”到“商业蓝海”,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探索宇宙深处初心的坚守。恒友汇宏观经济研究室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已进入“政策赋能—技术突破—产融协同”的正向循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企业,成为世界航天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浩瀚宇宙中书写属于中国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