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经济幕布下的电影未来,2024毒眸文娱大会高峰论坛顺利举办

12月26日上午,2024毒眸文娱大会高峰论坛“经济幕布下的电影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转型对中国经济及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在京举办。在2035年建成中国电影强国的背景下,毒眸发起行业会议,邀请经济学家、文娱产业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话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亟待探讨的种种关键议题。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保利文娱科技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电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挺伟;制片人,监制,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刘开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员王青;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产业协同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委员,宁波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特聘研究顾问王义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北京大学商业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龙凯受邀出席。广州有好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君致开场词,毒眸总编辑、主理人吴燕雨担任本场论坛嘉宾主持。

结合中国经济环境和世界电影发展趋势,立足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这一关键节点,各位嘉宾从宏观视野引至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共同探讨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电影未来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以及中国电影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上的定位与担当。

毒眸总编辑、主理人吴燕雨率先抛出思考,从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积极寻找除了房地产以外的商业模式。回到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制造环节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而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形成了“商超+电影院”的固定模式,未来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式如何发展至关重要。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表示,电影产业是经济主战场,已进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循环,而产出文化精品则是世界文化力量博弈的重中之重。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从头部效应、拉动效应、辐射效应三个维度阐述了电影的产业特征,并强调电影对提升审美力、增强影响力、打造国家名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他表示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票房一个数据”、“当下需要对电影本体的坚守而不是放弃”。

从宏观定调深入创作层面,知名制片人、监制、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刘开珞认为,工业化生产强调准确性、分工合作和可复制性,他结合《流浪地球》的创作经验谈到,“在电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我们有越来越多跨行业的生产者来帮我们一起完成分工的丰富化。”同时他指出,类型化的产品体系是电影工业化的关键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指出当前消费变革表现为个性化、差异化、圈层化和体验化,背后是消费者更愿意为体验和情绪价值埋单,这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我们电影产业怎么适应消费需求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更多地覆盖小众市场,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面对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低靡,推动电影产业工业化转型升级,离不开更成熟的产业价值评估与投融资模式支撑。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产业协同中心副主任王义之从金融视角直言,电影产业的价值常常是被低估的,因为电影被视为半公共产品,仅以票房衡量其价值远远不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北京大学商业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龙凯也强调电影对拉动其他线下消费有着巨大帮助,需要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视角看电影产业,并呼吁未来能有更多利好举措以应对行业可能到来的动荡。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依赖于构建一个全面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包括电影本身的高质量、多元化制作,还涉及IP的开发与扩展、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周边产品和系列产品的创新,以及持续迭代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发挥电影产业的责任担当,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