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加入经合组织可能有助于其改革制度化

近几十年来,印度尼西亚的机构质量有所提高,但最近有所倒退。 该国加入经合组织的可能性为促进制度深化和帮助维持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机会。

如果印度尼西亚认真实现到 2045 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梦想,就必须提高机构质量。 经验证据表明,在决定世界各地的收入水平时,制度的质量胜过地理甚至经济一体化。 印度尼西亚加入经合组织可能是促进制度深化并有助于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改革之旅。

印度尼西亚在提高机构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印度尼西亚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发生在 1997 年至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标志着印度尼西亚在三十年专制集权统治之后的改革时代的开始。 改革包括“大爆炸”权力下放、国家和地区直接选举、宏观经济和金融改革(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巴塞尔原则》)以及建立独立的根除腐败委员会。 这些改革为印度尼西亚备受瞩目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尽管取得了进展,制度改革却是变化无常的,最近印度尼西亚腐败认知得分急剧恶化和民主倒退就表明了这一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寡头政治的抵制。 这些可能威胁印度尼西亚的长期增长。 不良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会损害经济增长,造成资源和政治权力分配不均,从而在下一个时期重现不良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形成恶性循环。 重要的是,就印度尼西亚而言,政治是由政治机器和寡头资助的,追求生产力的创新常常发现自己被寻租活动所掩盖,最终阻碍了生产力主导的经济增长的前景。

印度尼西亚积极努力加入国际组织和论坛,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将注意力转向改善机构,最根本的是司法、反腐败和执法机构,以及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合规问题的关键机构。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加入国际组织可以通过将国内政策嵌入国际机构来“锁定”或制度化困难的国内改革。 例如,印度尼西亚加入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和缔约方会议,帮助印度尼西亚更接近国际标准和全球治理。 最近,印度尼西亚于 2023 年加入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要求其立法、政策和做法与打击洗钱的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因此,印度尼西亚今年加入经合组织的决定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因为这可能会促使印度尼西亚锁定其刚刚开始的改革。 正如印度尼西亚经济事务统筹部长 Airlangga Hartarto 所宣布的,在总统佐科·维多多 (Joko Widodo) 的领导下,政府的决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遵守经合组织的高监管标准进行机构改革将是实现大印度尼西亚 2045 年愿景的一种方式。 印度尼西亚的目标是在两到三年内完成入世进程,这表明入世是印度尼西亚的优先事项。

现在判断普拉博沃在今年 10 月就任经合组织主席国后是否会继续加入经合组织 — — 或者他是否会退出这一进程并恢复到点菜合作模式还为时过早。

经合组织以前被称为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的冷战时期的“富人俱乐部”,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扩大其成员数量。 新成员,特别是来自拉丁美洲(所有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国)和东欧(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新成员,表明经合组织在冷战后新的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而经合组织的成员构成一直在变化。 维持这一立场是为了避免该组织中欧洲或美国的失衡。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个正式请求进行入盟讨论的国家。

根据经合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正式请求启动入盟程序后,将根据“志同道合”测试来考虑其候选资格,并参考《潜在成员考虑框架》中阐述的经合组织基本价值观。 如果 OECD 同意公开加入讨论,潜在成员将提交一份初始备忘录,明确其对 268 项 OECD 法律文书的立场并确定政策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