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洲病态的经济巨人

150多年来,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一直是德国商业的支柱,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撑着德国的工业崛起,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羡慕的对象。但该公司最新的“登月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建造一个最先进的综合设施,该公司声称这将是可持续生产的黄金标准,在德国并没有增加。

就在巴斯夫在亚洲追逐未来的同时,它也在缩减在德国的规模。巴斯夫于1865年成立于莱茵河畔,当时名为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今年2月该公司宣布关闭其家乡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的一家化肥厂和其他设施,裁员约2600人。

如今这种不安情绪弥漫着整个德国经济。在一系列调查显示企业和消费者都对未来深感怀疑之际,德国经济在第一季度陷入衰退。

这种担忧是有根据的。近20年前德国摆脱了“欧洲病夫”的名声,实施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劳动力市场改革,释放了其工业潜力,并迎来了一段持续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在中国对其机械和汽车的强劲需求的推动下。尽管德国出口远远超过进口,令许多伙伴国感到失望,但其经济却蓬勃发展。

面对高昂的能源成本、工人短缺和繁文缛节,许多德国最大的公司,从大众和西门子这样的巨头到一群不太知名的小公司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觉醒,并争相在北美和亚洲寻找更绿色的牧场。

2023年6月失业人数同比增加约20万人,而这个月通常是企业增加就业的月份。尽管整体失业率保持在5.7%的低位,职位空缺数量高达近80万,但德国官员正准备迎接更多的坏消息。

长期以来德国工程公司的新订单一直是德国公司健康状况的风向标,但今年5月工程公司的新订单像石头一样急剧下降,仅5月份就下降了10%,这是连续第八个下降。从建筑到化工,德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疲软。

“人们有时会听到‘缓慢的去工业化’,它不再只是缓慢了,”德国中小企业协会(BVMW)首席经济学家Hans-Jürgen Völz说。该协会为德国中小企业游说,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经济的支柱。

要理解去工业化的长期影响,只要看看美国的“铁锈地带”(Rust Belt)或英国的中部地区(Midlands)就知道了,这些曾经繁荣的工业走廊成为政策失误和全球竞争压力的牺牲品,再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只有在德国,后果才会波及整个欧洲大陆。

问题在于,德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从化工到汽车再到机械——都植根于19世纪的技术。虽然德国通过优化这些产品已经繁荣了几十年,但其中许多产品要么已经过时(内燃机),要么成本太高,无法在德国生产。创新带来经济增长,随着德国传统工业的衰落,问题是什么大的新事物将取代它。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任何东西。

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制的全球创新指数年度排名中,德国仅排在第八位。在欧洲,它甚至连前三名都进不了。

德国工业核心受到侵蚀,将对欧盟其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德国不仅是欧洲最大的玩家;它还发挥着轮毂的作用,连接着该地区不同的经济体,是其中许多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

在过去的30年里,德国工业把中欧变成了它的工厂。保时捷(Porsche)在斯洛伐克生产最畅销的卡宴(Cayenne) SUV,奥迪(Audi)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匈牙利生产发动机,高档家电制造商Miele在波兰生产洗衣机。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德国公司,即所谓的Mittelstand,构成了德国经济的支柱,活跃在该地区,主要为欧洲市场生产产品。

虽然它们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德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将不可避免地拖累欧元区其他国家。

使德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公式,高技能劳动力和以廉价能源为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已经失效。随着婴儿潮一代在未来几年退休,德国正加速走向人口悬崖,这将使德国企业缺少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所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其他高技能工人。

在未来15年内大约30%的德国劳动力将达到退休年龄。德国年轻人渴望“安全”的工作。许多年轻人宁愿为政府工作也不愿创业。

迄今为止,通过移民弥补日益增长的劳动力短缺的努力失败了。(尽管德国每年继续接收数十万寻求庇护者,但大多数人缺乏公司所需的技能。)德国立法者通过了一项新的移民法,消除了外国技术工人在德国定居所面临的许多官僚主义障碍。它是否有效是另一个问题。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之后,能源成本飙升,以及德国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都加剧了人口构成方面的挑战。通过停止向德国输送天然气,克里姆林宫实际上剥夺了俄罗斯商业模式的关键,这种模式依赖于容易获得廉价能源。尽管天然气批发价格最近已经企稳,但仍是危机前价格的三倍左右。这使得像巴斯夫这样的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替代方案。巴斯夫在德国的主要业务在2021年消耗的天然气就相当于整个瑞士的天然气消耗量。

尽管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补贴,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来满足需求,这使得德国人的电费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倍。

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行业一直支撑着德国的财富,而德国的经济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能否在电动汽车的世界中保持在豪华车领域的地位。汽车行业占德国经济产出的近四分之一。

长期以来,作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汽车工业已成为德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其原因更多地与狂妄自大有关,而不是该国的结构性缺陷。多年来梅赛德斯(Mercedes)、宝马(BMW)和大众(Volkswagen)等公司拒绝放弃内燃机,将特斯拉(Tesla)和其他早期创新者视为昙花一现。

这一战略失误不仅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打开了大门,也为中国打开了大门。15年前当德国人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嗤之以鼻时,中国开始在电动汽车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

 

事实证明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的资金尤其具有吸引力。今年3月大众公布了一项耗资20亿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厂的计划,该公司希望在那里重振Scout品牌,这是一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受欢迎的美国品牌4×4。

社会福利将是一大导火索。德国是福利最慷慨的国家之一,去年社会支出占经济的27%(相比之下美国为23%)。由于德国政府面临着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的压力,紧缩开支以及公众的强烈反对已经开始。在经济衰退时,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德国工业的首要任务对破旧的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将更加难以融资。德国的道路、桥梁、航道和其他关键基础设施急需修复。

最近一项针对128家德国汽车供应商的调查发现,没有一家计划增加在国内市场的投资。超过四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将业务转移到海外。

总有一天德国人会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危险。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在为时已晚之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