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放缓为政策刺激留下空间

中国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再次收缩,同时消费者通胀有所缓解,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抑制了需求,这让央行在经济试图复苏之际有了一些放松政策的空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上周五公布,1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10月份降幅与去年同期相当。彭博社(Bloomberg)调查的经济学家此前预计价格将下降1.5%。

消费者通货膨胀率从10月份的2.1%降至1.6%,符合经济学家的预期。剔除不稳定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维持在0.6%不变。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表示:“数据显示经济势头继续减弱,我预计政府将采取更多措施来提振市场和家庭信心。重新开放的快速步伐表明了政府的紧迫感。”

疲软的数据给了中国人民银行一些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包括可能的降息——尽管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预计将在明年初继续加息。

在彭博社最近的一项调查中,经济学家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降低中期贷款便利利率,同时在3月之前降低一年期和五年期贷款最优惠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可能下调。

基准沪深300指数早盘上涨0.27%,扭转了早前的跌势。

11月创纪录的Covid病例,随后是零星的疫情和行动限制,抑制了上个月的经济活动。本月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受到了重创,而贸易则以更陡峭的速度收缩。

从那以后,北京宣布了几项重要步骤,以推翻其严格的零新冠政策,政府已表示将重点放在明年的经济增长上。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研究主管Bruce Pang表示,随着零新冠的结束,通胀压力可能会上升。

他说:“考虑到需求激增,特别是家庭消费加速,以及在不可避免的新病例退出浪潮中劳动力供应、生产和供应链的短期中断,中国潜在的重新开放可能会带来通胀挑战。”

由于全球增长放缓和大宗商品成本继续下滑,10月份生产者价格近两年来首次陷入通货紧缩。根据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Dong的声明,11月的下降是由于与去年相比基数较高。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PPI 在2021年飙升。

11月,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和纤维制造价格跌幅均有所扩大。

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受到新冠疫情干扰的制约,这些干扰抑制了流动和支出——这与主要发达国家正在与持续的高通胀作斗争形成鲜明对比。Dong将11月的缓解部分归因于持续的病毒爆发。

在CPI篮子中,运输价格同比下降2%,而租金价格下跌0.7%。

经济学家预计,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增长3%左右,远低于政府春季给出的约5.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