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转正,有力支撑全省工业

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浙江45个工业大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部转正,合计增长7.3%,比全省平均高0.2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增长。

工业大县(市、区)是浙江发展工业经济的核心力量。2024年,浙江重新划定工业大县——按照“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或规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或规上工业企业数1000家以上”标准,全省共45个县(市、区)上榜。

今年以来,45个工业大县承压向上,充分展现出勇挑大梁的担当。

加速度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力

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的工业大县是金华市婺城区。前三季度,婺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2%;同时,一季度、上半年,婺城区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展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

应该说,在一众工业大县中,婺城区工业基础偏弱,是新一轮工业大县调整中晋级的“新面孔”。近年来,婺城区找准发力工业经济的方向,紧紧围绕“2+3”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以实施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投资、创新能力跃升、一流企业培育、数字化改造等五大行动为牵引,全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婺城的冒尖,正是源于风口之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

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的生产基地,就在婺城区所辖的金华经开区。前不久,零跑汽车第100万台整车在金华基地正式下线,成为中国第二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除了整车制造,婺城区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也相当成熟。飞扬智能制造是婺城区项目签约最多、落地建设最多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今飞、万里扬、承承科技等企业相继入驻,成为婺城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受益于主导产业的高速增长,婺城工业跑出了加速度。

与此同时,婺城区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也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以工业投资为例,前三季度,婺城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4.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投资项目的落地和投产,婺城工业还会有新的增长点。

稳增长

重大项目壮根基

前三季度,45个工业大县中,9个工业大县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是婺城区、义乌市、柯城区、诸暨市、滨江区、上虞区、安吉县、柯桥区和瑞安市。

稳在主导产业向上向好。今年前三季度,衢州市柯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7%,相较上半年的9.6%,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势头。

这几年,柯城把光电(半导体)产业和智能装备作为主导产业,先后引进东巨康、元森、众铭安、梵西等一批光电半导体产业项目。在重大项目加持下,2023年柯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晋级为工业大县。

今年以来,光电、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向上增长。作为柯城工业制造业主战场,今年前三季度,柯城生态工业园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1.77亿元,同比增长38.9%。其中,光电(半导体)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41.18亿元,占比79.5%;光电(半导体)产值31.08亿元,占比60%。

稳在大抓项目落地见效。除了婺城区和柯城区,其他前十选手都是大家熟悉的“老面孔”。工业底子好、增长势头稳,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受过长期锤炼,从而锻造出更强的韧性。

前三季度,义乌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按说今年外部环境对经济外向程度高的地方并不友好,但义乌表现却格外稳健,下半年还呈加速增长态势。

抓大项目是关键。近年来,义乌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义乌特色的“4+X”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在新兴产业领域,义乌重点引进培育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芯片及智能终端、医疗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信息光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个“万亩千亿”平台。

眼下,在领克汽车义乌工厂的总装车间,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车。据领克汽车义乌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车间当前满负荷运转。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义乌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速达191.2%,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义乌的招大引强异曲同工,柯桥区则将内生项目作为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拥有近20万家市场主体,8000余家纺织企业、1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上规模民营企业数全省第一,这批市场主体成为柯桥发力工业的最强家底。

充分发挥民资充沛的优势,柯桥全力打好“二次开发”、有机更新、低效盘活的“腾笼换鸟”组合拳,引导区内企业就地转型、“零”地技改、闲地利用,去年以来催生超60个亿元以上制造业内生项目投资扩产。

各显神通、各有妙招,工业大县中的佼佼者们,在逆势中展现的灵活与韧劲,成为今年稳经济大片中的精彩篇章。

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萧山,老底子的“大哥”;余杭,“浙江经济第一区”。二者均在体量不小的前提下,在增速上奋力追赶。

今年前三季度,余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较上半年回升1.1个百分点;萧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较上半年回升0.3个百分点。

老工业大区发力新动能。萧山工业投资连续6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千项万亿”项目投资额、开工数均居全省第一;更引人注目的是,萧山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高出全省0.4、8.9、2.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态势。

这些年,萧山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引育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七大高能级平台,构建起北斗七星式的科创矩阵。

在蓄力创新动能的同时,萧山让传统优势与新兴动能相互赋能。如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已助力萧山与科创平台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168家,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6亿元。

不独萧山,当前,“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已按下蓄力键。而蓄力的资本,是余杭深厚的数字经济家底。在余杭,每一家数字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都牵动与之相关的生态布局。

比如,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正赋能余杭工业。余杭计划用3年时间在未来科技城打造一个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今年前8月,全区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收达674.1亿元、同比增长35.7%。目前,全区累计有通义千问等1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数量居全省前列。

奋力提速的还有宁波市镇海区,前三季度,镇海区规上工业增速8.4%。石化产业是镇海的传统优势产业,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80%。

在产业结构向新的大趋势下,当地龙头企业镇海炼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电子化学品、汽车轻量化、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需求,正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产生效益。

此外,宁波市北仑区、鄞州区等工业体量较大的工业大县,尽管承压较重,但依然奋力前进。省经信厅正在开展工业一本账改革,通过工业大县数智画像支持各地产业合作、对标提升。

奋战2025,仍在继续,让我们期待工业大县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