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中国旅游日和浙江,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1613年5月19日,“中华游圣”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前往天台山,开启漫长旅途。近400年后,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将在宁海举行。这也是2011年在宁海举办首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后,该活动再次回到浙江。
15年来,浙江不断深挖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幸福产业。
“浙”里好风光
浙江自然景观多样、文化要素多元,具有支撑文旅产业的丰富文旅资源和文化内涵。
15年来,循着“中华游圣”的足迹,越来越多的当代“徐霞客”,走进浙江,走进宁海,走进天台山。之江大地的山山水水、古镇老街、城市乡村,处处洋溢着中外游客的笑脸,遍地都是诗画浙江的美好。
美好,来自更多元的体验。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旅游景区转型提质,持续打造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培育演艺经济、赛会经济、非遗经济,推动农文旅、工业旅游、文商体旅健等深度融合,为游客构建起丰富多样的文旅场景和业态。
美好,来自细致入微的贴心服务。“行李跟人走”服务模式,帮助游客实现“轻松游”;推出“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让旅行便捷省心又实惠;“游浙里”智慧旅游平台串联全省文旅资源,聚焦出行所需,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行服务;“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旅游IP,让游客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味“浙”里味道;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消费服务,引得外国游客纷纷点赞……
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浙江文旅产业向上向前的最有力证明:2024年,浙江全域旅游人数达8900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全域旅游综合收入12376.4亿元,比上年增长9.9%;游客人均花费1390.5元,居东部沿海省份前列。
文化为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浙江深入发掘和活化利用本土文化。
小燕飞刀剪纸社创始人沈燕丽,常到湖州吴兴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参加文创市集活动。“我会在现场剪一些窗花送给游客,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沈燕丽说。
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街区引进承载着湖州历史文化的业态,不仅能更好地呈现街区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更能将传统文化以现代形式融入街区文旅场景。
小西街是浙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缩影。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浙江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和合文化、丝瓷茶文化等文化资源灿若繁星……15年来,浙江持续探索挖掘,让之江大地的文化遗存真正动起来、火起来。
2020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共调查登记超过3万个文化元素,初步打造了宋韵文化等多个优秀项目。2024年,浙江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目标到2026年,培育10个以上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100个以上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
从文化基因解码到文化基因激活,浙江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上绵绵用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如今的浙江景点景区,游客处处能感受到文化的味道,步步都能领略传统的魅力。
富民乐民
今年“五一”假期,仙居神仙居景区成为吸引客流的强大磁场,带动全县景区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4900万元。
近年来,为适应景区客群需求和文旅消费趋势,仙居积极引导农家乐向精品特色民宿转型,打造“仙居仙宿”集群。同时打造“神仙大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惠及全县85%的农户。
文旅产业是富民产业。与仙居的村民一样,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享受到旅游业发展的红利。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1.15万个景区村中,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0%,其中对3A级景区村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30%。
从乡村到城市,文旅惠民、乐民的画面徐徐铺陈开来。
家住杭州小河公园附近的孙大伯,常到此散步。“这里以前是个油罐厂,附近都是稻田。”在运河边生活了40年,老孙见证了这里的蝶变。2019年秋,老厂子开始拆除。2022年国庆节,小河油库变身小河公园,储油罐成了咖啡厅,厂房成了艺术中心,码头成了景观带……曾经的油罐厂,成了市民眼中的“神仙去处”。
在浙江,这样的“神仙去处”俯拾即是。曾经冒黑烟的“钢铁巨兽”变身清新惬意的市民公园,往日破旧的老街焕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浙江文旅走出了一条主客共享、共游同乐的路子。
这条路子延伸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精细。如今,200个“文艺赋美”街头演艺精品点位遍布全省各地,不仅充盈着游客的闲暇时光,也让文艺的种子深入城市乡村肌理,润泽本地群众日常生活。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如同今年中国旅游日活动的主题,浙江文旅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本地群众,在“浙”里实现畅游“锦绣山河”、感受“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