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诗词千古对话 探戏腔绝技唱功——“听见传统·交换音乐”系列学术交流三校梦幻联动

仲秋时节,丹桂飘香,10月19号上午国科大杭高院迎来了“让传统浸润我们的生活之‘听见传统·交换音乐’”的第6、7场学术交流讲座。此次活动由浙江音乐学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三方联合举办,浙江音乐学院洪艳教授担任活动策划人及主持人,讲座采取学生合作小组阐述主题、现场听众提问答辩、现场与线上专家评议三个环节。

藕花深处,与女词人“李清照”共话诗词

国科大杭高院的谭艺媛同学和来自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向元林同学以穿越对话的形式分享了她们的主题:《藕花深处踏歌行——中国古诗词歌曲创编漫议》。谭艺媛在对话中身穿宋服,化身“李清照”,仿佛从时空深处款款走进课堂,与当代音乐学子向元林展开关于古诗词音乐创编发展历程的对话:

“李清照”(谭艺媛扮演)与向元林邂逅藕花深处。

“李清照” :(听见《如梦令》歌声,随之诵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向元林 :(看到李清照,兴奋迎上去)先生!她演唱的正是您的名作《如梦令》!

“李清照”哦……你是何人?

向元林:小女子向元林,是在您近1000年后的一名读书人!

“李清照”:好!好!读书人好啊!

向元林 :此次,我来到江南,参加“听见传统、交换音乐”学术交流合作!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先生您!真是三生有幸!

“李清照”幸会!幸会!

她们采用穿越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价值、意义,古诗词创编的传谱、译谱、填词、配调、创作等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反思。

容美细柳,与非遗传人熊晓华对话课堂

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石雨欣与国科大杭高院研究生吕文浩、陈晓航同学小组分享了他们的合作主题,《容美细柳抚音韵——鹤峰柳子戏的发展历程与唱腔版本探析》。石雨欣叙述了与鹤峰柳子戏的缘起,并现场云端连线鹤峰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晓华老师,熊老师现场讲解并示范了被誉为“金线吊葫芦”的“假嗓甩腔”绝技唱法,举座皆惊。吕文浩、陈晓航、石雨欣随后分别对鹤峰柳子戏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传承现状以及音乐分析、唱腔与伴奏版本变迁进行解析,为大家立体呈现了地方戏曲的流变样态。几百年前的老腔戏曲,犹如一泓清泉,在我们的课堂中回荡,流进当代青年人的心田。

跨界多维,学科多元思辨激荡

听完两组成员的主题分享,线上线下的同学们纷纷参与讨论。国科大杭高院研究生尹庭威提问:“对于古诗词音乐采用西洋美声唱法,到底是古诗词音乐的创新还是传承的失真?”国科大张雨露同学对鹤峰柳子戏的“甩腔”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疑问:“我个人认为传统戏曲想要得到很好弘扬,它应具备容易传唱特点,对于柳子戏这种难度高且较为复杂的唱法,你认为对它的传承是一种动力还是阻力?”向元林与石雨欣同学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进行了现场回答。

守根铸魂,传统自信未来可期

在评议环节中,国科大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亓洪兴研究员认为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顺势前奏和必要铺垫,传统文化是我们的魂和根,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怀抱信仰之心,要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传统音乐能够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各种可能途径。传统音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融合是当下传统音乐焕发青春、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传统音乐不应该固步自封在象牙塔和演播厅,应该勇于走向社会生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接受;因为人民群众既是传统音乐当下传播的欣赏者,又是未来发展的承载者。杨成秀副教授认为两组同学的发言,虽然具体问题不同,但又都指向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问题。她借用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来介绍古乐研究、遗产保存和创造发扬三类传统音乐的研究取向和传承形式。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明博士则针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传播推广、文化自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讲解,并提出传统音乐未来可期的展望。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嵬教授、硕士生导师赵玲教授与数名同学全程在线上参与了聆听与互动。

讲座尾声,主持人洪艳教授说,“这次的分享内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类种及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追溯、复原、保护、传播、演绎、自觉等方面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一门传统音乐课程而言,虽然来日方长,但是未来可期,因为有年轻学子的参与。我们的交流活动虽然只是拉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角幕布,但一次传统音乐的参与体验就足够能让年轻学子们心中种下传统音乐的种子,在不久的未来,每一颗种子都会生成传统文化,未来会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发扬,让我们静待花开。 ” (通讯员:石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