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这300万元研发激励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我们将其重点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围绕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开展产学研协同的基础源头创新。”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杨晓霞口中的这笔资金,是呼和浩特市首次向研发投入增量显著创新主体发放的专项激励资金。近日,35家单位共获得研发投入激励项目经费3389万元,这份“政策红包”的背后,是首府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又一次精准发力。
2024年底,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关于建设科技强市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对研发投入年增量超1000万元的规上企业、驻呼高校院所给予科技经费支持。为了将这一政策切实落地,2025年,市科技局牵头制定《呼和浩特市落实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实施方案》,秉持“优绩重奖”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内蒙古大学等3所高校、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10家科研院所、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规上企业给予科研项目立项支持,激励其积极开展前沿性、原创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随着激励政策的落地见效,创新主体的研发热情持续升温。
走进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智能制造总控室,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各色数据实时更新,从病毒培养的温度、pH值,到疫苗纯化的进度、合格率,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关键信息都清晰可见。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中,该公司的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上榜,获得呼和浩特市、自治区两级科技专项与计划项目的支持。
“口蹄疫属于烈性传染病,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国内外首例应用反向遗传技术定向设计和优化构建疫苗种毒的猪用疫苗,该疫苗的问世,填补了国内无猪用A型口蹄疫疫苗的空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口蹄疫防控需求。”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丽霞介绍。就在不久前,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内蒙古交创兴蒙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71家企事业单位共获得2350万元科技创新政策奖励资金,涵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3%。
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抓科技政策兑现,提振企业信心,自2022年以来,已为全市1359家单位兑现奖励资金近1.24亿元。从兑现奖励资金的分配情况来看,各类创新主体均获得有力支持。
数据显示,2024年呼和浩特市224家驻呼高校、科研院所及规上企业实现研发投入正增长,其中102家企业获自治区研发投入后补助1944万元,获补企业数量位居全区第一,彰显出首府科技创新的强劲发展势头。从驻呼高校院所研发投入较上一年度增幅28%的亮眼成绩,到规上企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突破,政策激励正转化为创新主体加大投入的内生动力。
在真金白银支持之外,呼和浩特市更以精准服务破解研发投入中的实际难题,为创新主体保驾护航。
为确保研发经费“应归尽归、应统尽统”,市科技局依托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培育近100名研发经费归集科技特派员,构建“科技特派员+企业”点对点服务模式,一对一上门服务20所驻呼高校、30家科研院所,同时联动税务、统计部门,深入旗县区、园区及重点企业开展22场专题培训,手把手指导研发费用归集。
“以前不知道哪些支出能算研发费用,科技特派员上门后,我们去年多归集了200多万元研发经费,今年还成功符合了激励条件。”内蒙古草原红太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杨青青感慨,这种“精准服务+真金白银”的组合拳,让企业不仅敢投研发,更会投研发。
作为全区创新资源集聚地,呼和浩特汇聚了50%的科研院所、70%的高校,8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1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茁壮成长。随着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真金白银,逐步投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呼和浩特市将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