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过万亿元

据湖北省政府网站消息,秋色三分,尽在乡村。荆楚大地,秋风摇晃着稻谷,拨弄着丰收的旋律。

湖北因湖得名,与湖同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铸就了“湖广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成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9月16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桂华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激活农村综合改革与农业科技创新“两大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4.1亿元、居全国第4位,较“十三五”末增长2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8.5%,“三农”工作稳定向好。

守底线,荆楚粮仓“十二连丰”

9月8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当阳,50万亩中稻一片金黄。在河溶镇红胜村万亩水稻基地,收割机来回穿梭,村民牛运峰满脸喜悦:“今年水稻长势好,亩产比去年要增加100斤。”

增产的密码是技术的革新。该基地采用合理密植、机械插秧等,增加有效穗,达到增产目的。

湖北是农业大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连续12年达500亿斤以上,近4年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

不折不扣稳面积。湖北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每年将粮食播种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田块,层层压实责任。

全力以赴提单产。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一个都不能少。“十四五”时期,湖北新建高标准农田1184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全国;全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5%;多项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千方百计增效益。中高端大米“江汉大米”聚焦“长粒、优质、好吃”,订单生产突破百万亩。

荆楚粮仓,成果丰盈。湖北淡水产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1;夏收油菜籽产量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2;茶叶、生猪、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张桂华介绍,湖北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连续荣获“好”的等次。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湖北强化精准监测帮扶、产业培育等措施,不断激活脱贫地区乡村发展“红细胞”。37个脱贫县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6648.7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549.3亿元;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脱贫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稳支撑,乡村有“面”更有“里”

盛夏时节,漫步在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洁净村道蜿蜒于绿荫之下,清澈溪水在耳旁低吟,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与远处的茶山相映生辉,构成一幅诗意栖居的山水画卷。今年,鹤峰“红色研学·土家院落”等20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带在全省发布推介。

乡村之美,既要扮靓“面子”,又要做实“里子”,还要夯实“底子”。

“湖北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张桂华介绍,全省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一体推进“厕污垃”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1%,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高,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四好农村路”实现“四个全覆盖”,农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条鳝鱼富一方百姓。”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作为全国网箱养鳝发源地,带动周边村养鳝面积5.5万亩。当前,仙桃已构建起“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黄鳝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让“小鳝鱼”真正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9万亿元,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4条产业链超过千亿元;打造小龙虾、生猪、香菇等供应链平台,上链运营主体4500余家。

在乡村振兴与消费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品牌强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选项”。湖北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虾鳝米茶、藕菇橙艾”和武昌鱼等支持举措,构建“省级龙头品牌+市县特色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矩阵。“江汉大米”获评“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仙桃黄鳝、随州香菇等19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名单”,湖北优质农产品美誉度不断提升。

增动力,田野里“长”出新质生产力

9月1日,安琪酵母参与制定的全球首个烘焙酵母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优等生”,安琪酵母将一颗酵母“发酵”成一条丰富的产品线,贯穿烘焙、发酵面食、食品调味、酿造、生物能源、人类营养健康、微生物等多领域,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酵母公司,为国际标准制定贡献出中国智慧。

湖北,素以“鱼米之乡”“惟楚有才”闻名,农业资源与人才优势在此交汇,孕育出丰沃的创新土壤。

缓解“饲料蛋白短缺”的高产高蛋白玉米、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创新药、“吃鱼不吐刺”的无肌间刺武昌鱼……张桂华如数家珍,自豪介绍湖北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四五”期间,湖北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成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田间地头,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新型生产关系也加快构建。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湖北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推广堰河村等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经营收益超过10万元的村集体达到82%。今年,湖北大力推进农村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重构以武汉农交所为主体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全面提升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的质效和公信力;出台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扩面开展“两农”信用价值贷款。

希望的田野,田野的希望。

张桂华表示,展望“十五五”信心满怀,湖北将全力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三农”新的更大贡献。(崔逾瑜、张劲、孔剑)

相关阅读:

我省实施大中型灌区项目191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布会上,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国荣“揭开”粮食丰产的“水密码”:“十四五”期间,我省不断健全灌区供水格局、加速完善灌排体系、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供水保障能力、农业节水水平显著提升,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增强,夯实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一张水网,稳稳兜住粮食安全。随着引江补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高效协同的水资源配置网在湖北初步构建。碾盘山、新集等水利水电枢纽主体工程完工,鸳鸯池、方家畈等50座中小型水库相继发挥效益,累计新增水库总库容13.41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再添“源头活水”。

“水是庄稼油,按时灌溉保丰收。”“十四五”期间,全省共实施大中型灌区项目191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累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700余万亩。同时,重点易涝区的55处排涝泵站通过建设改造,灌溉排涝能力显著提升。

科学调度、精准指挥、高效防御,湖北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依托精准调度和“四预”等措施,通过预泄、调蓄、抢排等手段,成功应对2021年、2023年汉江秋汛,2024年长江、汉江4次编号洪水,保障汛期农业生产安全。围绕科学蓄水、统筹调水、精准供水、应急保水、宣传节水等方面系统施策、协同发力,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抗旱作用,有效抵御了2022年我省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气象水文干旱和2024年至2025年伏秋冬春跨季跨年气象干旱。(崔逾瑜、丁苒)

华农牵头承担200余项国家科研任务

“学院派”进村下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发布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大鹏介绍,该校聚焦“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核心使命,把成果送进百姓家,用“华农方案”守护了“中国饭碗”。

狮子山下,华中农业大学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构建起高能级科研平台集群。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全国首批重组的20家标杆实验室之一,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新建,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成功获批,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挂牌建设,湖北洪山实验室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策源地迈进。这些平台聚焦农业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张启发院士育成的“华墨香”黑米端上了百姓餐桌,傅廷栋院士培育的抗根肿病油菜“华油杂62R”为产业安全保驾护航,邓秀新院士实现“一树柑橘红全年”,张献龙院士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华杂棉H318”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等与病毒赛跑研发高效动物疫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承担20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华农牌”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硬核”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融合,与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和61家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深度参与湖北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崔逾瑜、丁苒)

粮食“吸”氮气吹空调住好房子

守住管好“荆楚粮仓”,是国运民生的头等大事。发布会上,省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胜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基本实现“粮食储备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应急体系短板基本补齐、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四大发展目标,粮食工作取得新突破。

全省粮食流通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购数量稳,近5年入统企业年均收购量260亿斤左右;二是市场价格稳,粮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未实质性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三是市场运行稳,各类主体心态稳定,企业购销理性积极,农民粮食愿售尽售。

粮食“吸”氮气、吹空调,住进“好房子”。仓库保管员打开手机,粮情信息、虫情信息、氮气监测、光伏制冷等储粮动态尽在掌握。“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建高标准仓容255万吨,建设改造低温准低温仓容510万吨,省域内国有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1500万吨,地方储备粮实现准低温仓全覆盖。武汉、黄石、荆州、宜昌等重要粮食物流节点穿珠成线,全省粮食物流网络不断健全,接发分拨能力持续增强,多式联运格局基本成型。(崔逾瑜、丁苒)

湖北“三农”“十四五”成绩单

荆楚粮仓硕果丰盈

“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184万亩,在55个产粮大县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

2024年粮食总产557亿斤,近4年年均产量稳定在550亿斤以上,打造监利、枣阳、襄州3个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淡水产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全国第一;夏收油菜籽超300万吨,连续15年全国第二;茶叶47.41万吨,连续11年全国第三;生猪出栏4431.4万头,全国第四

巩固成果持续稳定

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1.22万户、33.36万人,稳定消除返贫风险8.96万户、26.64万人,风险消除率79.86%

37个脱贫县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6648.7亿元增至2024年9549.3亿元

培育脱贫地区富民产业144个,年均帮助208.4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9.6%

乡村产业强链提质

2024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1.09万亿元,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4条产业链过千亿元

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81家,达5922家;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达98家;推动3家农业企业上市,达14家

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农业产业强镇86个,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生活宜居和谐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4%,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四好农村路”实现“四个全覆盖”

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入教联体,建县域医共体105个,30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1.1%,11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改革创新动力增强

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17个市州全覆盖;经营收益超10万元村集体达82%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