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到2025年汽车产能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150万辆;产值千亿级企业不少于1家、百亿级企业不少于10家;打造10款以上具有标识度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近日,武汉经开区出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实施十大任务,全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是我省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汽车工业的主阵地,武汉经开区将高举创新发展大旗,以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以“双智”建设为引领,联动光谷、蔡甸区等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建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集聚完备、示范应用持续推广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共同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大走廊。
联动“城市圈”共同发展汽车产业
经过32年发展,武汉经开区已集聚9家整车生产企业,13家整车工厂,整车产能2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达146万辆。2022年,该区整车产量超百万辆,汽车产业完成产值2482亿元,均占武汉市七成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零部件产业同步发展,以武汉经开区为龙头的“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先进制造业“国家队”。
根据方案,未来3年,武汉经开区将全力提升汽车产业的首位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支持企业开发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安全性能高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
同时,联动“城市圈”,共同发展汽车产业。一方面,统筹考虑车谷、光谷、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汽车产业协同一体发展,带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带动“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重点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北斗导航等领域优势企业与整车企业构建联合技术开发、产品协作配套的良性创新生态。
把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重要位置
“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提升行动,武汉经开区将把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重要位置,完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提升本地供应链韧性。”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
近年来,面对产业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武汉经开区积极引进培育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推动汽车产业稳链补链强链。武汉经开区经信局介绍,近3年,该区每年新进规零部件企业40家至50家,普遍具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配套能力。目前,全区已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多家,形成了“电池+软件+芯片+传统零部件”的完整布局。
根据方案,未来3年,武汉经开区将加快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进行产业衔接、开展海外招商引资,力争到2025年引进100亿元以上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重大汽车类项目5个、亿元以上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20个,努力实现百亿汽车零部件企业零的突破。同时,壮大核心零部件相关企业,实现核心部件本土配套,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
此外,该区还将实施零整比提升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打造未来工厂建设四级梯队,支持汽车产业链企业加入汽车供应链数字平台,做大做强做优区域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力争2025年汽车零整比达到0.8∶1以上。
高水平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不断深入,全球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转型。作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迅速抢抓机遇,以汽车软件产业为突破口,高水平规划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开辟发展新赛道。
根据方案,1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将以东软集团、中国电子云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软件引领、芯片支撑、生态共享”的专业型、科技创新型主题园区,吸引一批领军型、高成长型软件企业和车规级芯片、核心硬件创新研发企业,强化智能汽车创新链,高质量构筑武汉智能汽车软件芯片创新的主阵地。
“我们将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武汉经开区还将支持东风公司组建车谷实验室,汉南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发挥车谷产业发展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围绕重点产业引育一批创新项目,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武汉中科先进院加快发展。推进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三院”如期开学,推动人才资源、人才结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