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省经信厅消息,由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长寿命道路”设计施工技术日前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使道路路面结构安全寿命由30年延长至50年。
目前,我国道路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在10年至30年之间,低于美、英等国40年至50年的水平;实际使用寿命则更短,部分重载道路5年至10年就需要大中修。2019年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指出,开展以长寿命路面为代表的新型路面创新研发,是我国下一代路面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3年起,中冶南方就前瞻性地在这一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历经近十年潜心探索与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基于结构安全寿命、功能设计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的长寿命CRC+AC(连续配筋混凝土+沥青)刚柔复合式路面设计施工技术体系。
中冶南方城建公司道桥院院长程小亮介绍,他们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一系列技术重难点,提升路面水泥层的安全寿命,将沥青和水泥混凝土最佳搭配,使路面结构安全寿命延长至50年。从成本来看,以武汉市双向八车道快速路为例,长寿命道路每公里建设费用为2235万元,较常规道路1866万元高出19.8%,但其50年养护费用仅需5368万元,较常规路面下降49.1%。“综合看50年使用总成本,长寿命道路成本较常规路面下降38.7%,50年碳排放下降62.2%。”
2014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冶南方承建的武汉市三环线南段野芷湖立交至庙山立交段。该路段通车7年来,交通繁忙、承载量大,全路段高峰小时交通量相当于1.1万辆小汽车,重载货车占比超过20%,路面至今未出现明显病害,路面性能优良。“而且,随着运营年限的增长,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
截至2021年底,长寿命路面技术已在东湖高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应用道路总长超过200公里,其中包括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主轴线——高新大道的主车道。
据介绍,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专利群48件(授权21件),登记软著5项。“我们正在主持编制湖北省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技术标准,新标准正式颁布后,将推动‘长寿命道路’技术在我省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