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虽轻,却连着教育公平、校园安全与民生关切。当前,江西各市“一市一款”政策落地中的质量问题、苏州校服征订暂停引发的“梅友校服”调侃,成为家长热议的民生痛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州、沈阳等地严格对标四部委2015年“校服新政”及2025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通知要求,以全链条规范管理、深度家校协同的创新实践,实现教育行政“知行合一”,更让校服从单纯的服饰升级为落实国家美育政策的鲜活载体,走出了一条校服治理的破局之路。
从一市一款到“梅友校服” 教育部新规精准施策
校服采购本应是保障学生权益的民生工程,但在部分地区却因管理缺位偏离政策方向。2025年秋季,校服“一市一款”政策在全国8省市30余座城市推进,却迅速陷入争议漩涡:沈阳率先因款式投票数据异常引发家长质疑,赣州等地随后曝出严重质量问题。
多地实践暴露的深层矛盾集中显现:质量安全监管形同虚设,南昌、赣州、九江等地的烟酒店、小卖铺竟违规售卖小作坊生产的“高仿校服”,这些产品省去甲醛处理等关键工序,成本较正规产品低30%以上,给学生健康埋下巨大隐患;家长因缺乏服装专业知识,难以辨别面料安全类别、色牢度等核心指标,只能“凭手感、看外观”选购,极易被低价仿冒品误导。即便江西搭建了官方校服展示平台,却未强制要求入驻企业公示资质与检测报告,平台对市场的监管效能大打折扣,未能形成有效约束。
苏州的问题则源于政策执行的极端化跑偏。2025年8月,苏州市政府出台新规,明确“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旨在规范收费、减轻家庭负担,绝非“全面禁止”。但部分区域却将“不强制购买”曲解为“不得任何征订”,甚至要求终止已签订的校服采购合同,直接导致低年级学生期待半学期的校服迟迟无法到位。秋季校园里,失去了校服这一“视觉识别标识”,不仅让家长担忧孩子的校园安全,也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不便。作为以民生服务精细著称的经济发达城市,此次“校服缺位”引发的“梅友牌”校服调侃,既暴露了政策执行中的沟通缺位问题,也折射出公众对公共服务精准落地的迫切期待。
针对各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于9月19日印发《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通知,在延续四部委2015年“校服新政”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聚焦行政干预过度、采购流程不透明、师生家长参与度低等痛点,明确提出11项核心要求,为校服合规采购与科学选用指明了“学校主体、民主决策、公平竞争、全程公开”的实践方向。
让校服成为“美育课堂” 多地创新实践响应政策
校服绝非单纯的服装,更是学校“流动的文化名片”,承载着校园文化传承、美育浸润的重要使命,其设计与管理直接映射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直指部分地区“全市统一校服”架空学校自主权、扼杀校际特色的问题——此前广东、江西、辽宁、黑龙江等省份推行“一市一款”时,便因行政主导过度引发校园文化消解、安全识别弱化、师生家长权益被架空等一系列争议。面对这些共性难题,郑州、沈阳两地以政策为纲,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实践,交出了可借鉴的治理答卷。
沈阳的探索聚焦“全链条监督”与“动态优化”,生动诠释了教育行政“知行合一”的治理态度。在推进“一市一款”政策过程中,当地曾因线上投票数据异常引发家长质疑,市教育局第一时间响应,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检测并核减异常票数,同步增设线下投票环节,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保障民意真实表达,避免政策执行僵化。针对校园文化传承需求,沈阳市教育局明确表态: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传统校服,经学校申请、教育部门审批后可保留沿用,既守住了政策底线,又为校园文化留足了空间。
郑州则以“家校深度协同”激活治理效能,将政策要求与美育理念深度融合。全市多所学校彻底摒弃“行政主导”模式,严格落实《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中“学生和家长代表占比不低于80%”的要求,把校服设计、采购的话语权真正交还师生家长。在款式设计环节,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审美与校园文化特色,推出兼具实用性与美育价值的校服方案;在采购过程中,通过全程公示供应商资质、检测报告、报价明细等信息,保障决策透明化。这种“阳光、民主、公开、透明”的实践,精准契合“应知应会”的核心要求,让校服成为“流动的美育课堂”,在日常穿着中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
从江西家长面对仿冒校服的选购困惑,到沈阳以动态调整回应民意的治理智慧,再到郑州以家校协同践行美育理念的创新实践,校服治理的演进轨迹清晰揭示:“懂政策”更要“善执行”,才能让校服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又承载美育与文化传承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是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或企业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