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10月】在人工智能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已不是“要不要AI”的战略问题,而是“如何高效获得AI能力”的执行困境。传统的算力解决方案,无论是云端集群还是本地工作站,都陷入了“堆砌硬件”的惯性思维——性能的提升伴随着成本的指数级增长,而复杂的部署流程与低下的资源利用率,更使得大量投资被无形损耗。
这一困局,正被一种新的范式所打破。近期,东方超算推出的DeepX G20系列,以其“软硬一体”的系统级设计,直指企业AI应用的核心痛点。其革命性不在于单纯的参数领先,而在于实现了从算力供给到业务价值的“全链路效能跃升”,以此重构了企业AI的经济模型。
范式转移:从“交付硬件”到“交付能力”
传统算力市场的逻辑,是向企业交付原始的、待开发的算力资源。企业购买后,需自行完成从环境配置、模型部署到性能优化的漫长链条,其间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与试错成本构成了巨大的“隐性开支”。
DeepX的颠覆在于,它不再仅仅是一款硬件产品,而是一个“开箱即用的AI能力终端”。其预装的AppMall.ai模型商城,集成了上千个经过深度优化的预训练模型,将传统平均需要480分钟、成功率不足一半的部署流程,压缩至8分钟、成功率98%以上。
这意味着,企业获得的不是需要加工的“原材料”,而是即刻可用的“成品能力”。这种转变,将企业的关注点从复杂的技术运维,重新聚焦于自身的业务创新,实现了第一次效能跃升——从“占有资源”到“获取能力”。
系统效能:软硬协同解锁“性能冗余”
在硬件层面,DeepX通过神经态异构计算架构(NHCA),实现了CPU、GPU、NPU的高效协同,在紧凑机身内爆发出1824 TOPS的算力。然而,硬件的峰值算力只是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系统级的“有效算力”。
AppMall.ai商城中的每一个模型,都针对DeepX的硬件进行了汇编级的深度优化,包括算子融合、内存池管理等关键技术。这使得同一模型在DeepX上能发挥出远超普通服务器的实际性能,硬件利用率从行业的50-60%提升至85-92%。
这构成了第二次效能跃升: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耦合,将硬件的“性能冗余”转化为企业可即时调用的“有效算力”。企业支付的每一分硬件成本,都获得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实际回报。
业务效能:便携性催生“决策流程再造”
DeepX将高性能算力从固定的机房中解放出来,其便携性直接引发了企业核心业务流的效率革命。
在高端制造领域,工程师可以携带DeepX在产线旁进行实时AI质检,实现问题即时发现、参数即时调整,将质量管控从“事后复盘”变为“事中干预”。在建筑设计行业,设计师能在客户办公室现场,基于DeepX的实时渲染能力与客户互动修改方案,将长达数天的沟通周期缩短至一次会议。
这实现了第三次,也是最关键的效能跃升:从“提升单点计算速度”到“重构业务决策流程”。算力随行使得数据能够在前端直接转化为决策,极大压缩了从信息到行动的反馈闭环,创造了传统集中式算力无法带来的敏捷性和客户体验优势。
财务效能:重构AI投资的ROI模型
从财务视角看,DeepX带来的效能跃升直接重构了其投资回报模型。
一方面,它大幅压降了AI应用的“启动成本”与“运维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赋能业务流再造,它创造了显著的“机会收益”。某量化私募通过部署DeepX,将策略信号延迟从30毫秒降至5毫秒以下,这在高频交易中直接转化为年化2%-5%的Alpha收益提升。这笔因效能提升而带来的增量收益,使得硬件本身的采购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对于企业CFO而言,对DeepX的投资评估不应再局限于IT设备采购框架,而应被视为一项能够直接驱动业务增长、优化核心流程的战略性投资。其惊人的投资回收期(普遍在2-4个月)和超高的ROI(3年普遍超过1000%),正是其全链路效能价值的最终财务体现。
结语:效能竞争——数字经济的新赛点
DeepX的实践表明,AI时代的竞争重心,正在从单纯的“算力规模”竞争,转向更为复杂的“算力效能”竞争。谁能以更低的综合成本、更高的效率将算力转化为业务价值,谁就将在数字化转型中占据制高点。
这标志着企业数字化投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追求资源的“大规模”,转向追求系统的“高效率”。DeepX通过其软硬一体的系统级创新,不仅提供了一款领先的产品,更是指向了这一未来竞争的核心维度。在这场以“效能”为名的竞赛中,重新定义算力经济模型的企业,将有望赢得下一个十年。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