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文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从“尔滨现象”掀起冰雪旅游热潮,到 “奔县游” 让小城散发独特魅力,再到 “古建游” 借热门 IP 成为旅游 “新国潮”,文旅热词频出,见证着大众旅游消费的盛景。当“文旅+”成为消费新趋势,“文旅+海洋”也在成为潜力场景。 传统滨海旅游传播基础上,一个个兼具生态价值、文化厚度与消费活力的“海洋创新叙事”接连涌现,东方美人鱼“申鱼尔”是其中最瞩目的标志之一。
“申鱼尔” 这一原创数字形象IP源自上海海洋文化元宇宙项目,后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SMG)、第一财经旗下的数字科技型企业上海应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融合上海海域特色场景及海洋文化积淀精心打造而成。申鱼尔说着一口软糯的上海话,是海洋智慧与上海城市气质的具象化身:她在科普视频里讲述着海洋往事,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互动屏前与游客眨眼逗趣。连接起历史与未来,申鱼尔及其背后的元宇宙正在用最鲜活的方式,为上海海洋文化注入全新的注脚。
一、海洋元宇宙——上海海洋文化创新演绎
上海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四千年前的古冈身遗迹沿金山、奉贤、闵行、青浦一带的老沪杭公路分布,诉说着这座城与海洋的最初联结。千年前,海运的兴起带动了盐业、棉纺、造船与修船技术的蓬勃发展,上海因此盛兴。从崇明岛、横沙岛等海上岛屿,到金山沙滩、南汇沙滩等海滨沙滩浴场,再到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长风海洋世界等景点,海洋基因深深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
相较于广为人知的现代商贸文化,上海的海洋文化却如深海明珠,还需挖掘和传播。应帆科技海洋文化元宇宙创新,恰为上海海洋文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次元的大门。凭借十年数字文化业务经验,应帆科技以精心打造的原创数字形象IP——美人鱼“申鱼尔”为核心向导及纽带,构建起一个传统与现代共生、自然与科技交融、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上海海洋数字文化新生态。
数字人申鱼尔
这个元宇宙世界贯通古今。在这里,上海的地下暗涌着一条”时间海流”,将四千年的海洋记忆编织成一张虚实交织的网络。在未来科学家打造的元宇宙 “沪海幻境” 中,用户化身为 “文明潜水员”,跟随 AI 向导 “申鱼尔” 穿梭于虚实之间,修复被数字风暴损毁的海洋文明碎片,在互动中深入了解上海海洋文化。十六铺码头、崇明东滩湿地、金山城市沙滩、洋山深水港现代化工程,这些场景结合独特的“在地性”风貌,呈现出上海特有的海洋文化地标和生态系统。
海洋文化元宇宙概念图
除了身着海派服饰、情感细腻落泪成珠的核心IP“申鱼尔”,元宇宙里还有诸多丰富群像:以吴淞口灯塔为原型的 “淞澜”,见证着百年海上沧桑;长江口 “活化石” 中华鲟 “阿智”,呼应上海 “江海交汇” 的地理特质,常说 “阿拉带侬穿越三千年”;还有水母洋洋、浪花精灵囡囡、渔村阿婆、红钳蟹老板等鲜活角色,共同构成了元宇宙的生动图景。
这些角色既是用户探索海洋时的同行者,也是互动体验的情感触点。他们融合了“申派”特征,深度汲取江南文化、近代工业遗存、现代艺术风格等上海独有的视觉与精神元素,成为了真正具有“上海标识”的虚拟文化大使。通过这种创新形态的海洋元宇宙,上海不仅能实现海洋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海洋旅游的有效推广,也能为海洋旅游景点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新动能。
应帆科技原创海洋文化元宇宙IP群像
二、文化活化传播:让上海海洋文化“可感知、可传承”
在海洋文化的推广中,应帆科技所推出的数字元宇宙凭借叙事性、交互性与人格化的特点,衍生出更丰富多元的交互场景,呈现出诸多可深化感知的载体形态——如数字人的塑造、H5 小游戏的开发、IP 生态的延展运营,以及线上线下的深度联动等,为文化的传播、体验与创新提供了广阔而立体的空间。
以“申鱼尔”为例,它既是一个具有辨识度的立体视觉形象,又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数字生命体。
在平面海报中,申鱼尔的数字人形象联合品牌展现出了差异化的视觉审美;在系列科普视频中,申鱼尔带着上海小朋友打卡沪上海洋地标,用受众语言传递“非教科书”式的科教体验;在H5小游戏中,申鱼尔又能构建起沉浸式的探索任务,通过具象的知识互动、动人故事和直观的视觉冲击自然传递海洋文化,启发价值思考;而在元宇宙的未来想象里,申鱼尔和她的伙伴们,还将结合用户的反馈与互动,在数字空间里持续成长——开发者能基于元宇宙项目素材库创作更多海洋主题的短视频、游戏,甚至策划虚拟与现实联动的海洋文化节或线上展览,激发无限创作灵感。
这种数字人的拟人化表达,将海洋历史、民俗、科技、艺术等内容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既降低了理解门槛,又让文化传承有了情感温度。而元宇宙的开放性生态,又让这种 “可感知” 的传播方式具备持续变化的生命力,使上海海洋文化从书本与遗迹中走出,成为能被大众亲近、记忆、传承的鲜活符号。
三、经济价值延伸:创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场景
元宇宙 “虚实共生” 的特性,正不断拓展文旅消费边界,为海洋文旅带来多元盈利模式的探索。
以应帆科技海洋文化元宇宙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已落地的合作为例。数字美人鱼“申鱼尔”的形象已经应用至海昌海洋公园的各种互动场景,将IP深层次地嵌入游客的线下体验。
项目不仅为海洋公园定制了融入IP形象的海昌美人鱼国际大赛宣传视频、虎鲸科普视频,基于线上多元传播与线下实景大屏通过短视频进行海洋文化科普,更结合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虎鲸造浪节线下打卡活动,推出定制主题贴纸、扇子等IP周边,激发UGC内容,强化游客互动、以虚拟形象+实景娱乐,文化+旅游持续激发消费热情,夯实上海海洋文化与IP影响力。
海洋文化元宇宙与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联动案例
这次合作是一次“虚实共生”的实践——通过大屏短片建立海洋元宇宙和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数字化的认知与情感链接,以线下场景互动搭建元宇宙入口,借社交裂变放大IP价值,实现虚拟IP与实体景区在流量、内容、消费层面的全方位联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营销总监吴乐洁表示,此次通过申鱼尔虚拟形象传播海洋文化,更贴近消费者喜好,内容深度有趣。
谈及海洋文化元宇宙的未来价值,项目负责人、应帆科技总裁兼CEO王洋同样表示,当传统海洋文旅场景(如海滨景区、海洋博物馆、水族馆)受限于时间(夜间闭园)、空间(海域开放范围)、气候(台风季闭馆)等因素导致游客体验碎片化,海洋元宇宙可以通过虚实融合技术可以打破限制,打造 “全时全域” 的沉浸式海洋场景。这种突破物理边界的交互,将重构 “人 – 海” 关系,让海洋文旅体验从 “阶段性接触” 升级为 “全天候深度沉浸”,其经济价值也将极大延展。
未来,结合 “文化+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范式探索,应帆科技将持续系统挖掘、创新演绎上海独特而多元的海洋文化,塑造一个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数字上海海洋文化IP (上海美人鱼“申鱼尔”),并打造一个可生长、可共创的开放式元宇宙平台,为数字创意产业、文旅融合、科教创新提供标杆案例。
从四千年前的古冈身到今天的元宇宙,从贝壳层里的文明碎片到数字世界里的鲜活角色,上海的海洋文化从未停止生长的脚步。当“申鱼尔”们用现代方式讲述古老故事,当虚实交织的场景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奇妙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海”交互新场景的出现,更是一座城市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新表达。在这片蔚蓝的叙事里,上海的海洋文化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上海应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是第一财经长期孵化的数据科技型互联网公司,是SMG旗下数字增长服务与产业赋能创新阵地,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国资委重点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与国资国企混改重点示范项目,成立十年来专注于面向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链路、智能化数字增长解决方案,业务场景深度布局数字金融和数字消费赛道,积极开拓数字文化和数字健康领域,已发展国内领先的数字增长服务集团,累计服务国际品牌、头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企业和机构超1000家。应帆科技于2024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单,是国内宣传国资体系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入选该名单的科创类企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行业级奖项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