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加勃
近期,有2部电影让我倍感震撼:《破地狱》、《破墓》。前者,讲述对死者的礼仪,后者讲述死后的恶鬼反噬,都是有文化厚度的电影。电影直面生命死亡,剖析葬仪风俗,塑造了沉重冷峻的生命另一面,使我慨叹沉思。
而近日看到的电影《想飞的女孩》又给了我第三次震撼——女主角田恬满怀对生活的绝望,沉海自尽。
《破地狱》是讲对亡者的尊重,《破墓》是讲恶人死后的显灵祸害,都是讲年长者死亡的事情,观者较多感受到情绪的悲伤和对生命的反思。
而《想飞的女孩》却是讲青春正旺女孩的心灰身死。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田恬之死,就是凄惨的悲剧,美好女孩求死的悲剧。她的悲剧深深触及观者心灵那块柔软。
青春的消亡,相对于年老的逝去,显然给人更加沉重的悲哀。
人之常情,蝼蚁尚且偷生,这个女孩,短短一生其实做了多次争取生存的拼搏。
她从被关押的牢笼逃出并杀死了囚禁者;她一无所有却能在影视城找到栖身之地;她巧妙通过网络蛛丝马迹找到不愿见家人的姐姐;她大义灭亲让警察抓捕父亲及其他贩毒者;在海滩逃生时急中生智搬起大石砸伤欲杀姐姐的黑社会。可见她是生存能力、生存意识很强的女孩。她身上的红毛衣,似乎是韧性生命燃烧的火焰。
她在怀孕后,姐姐让她不要小孩,她却坚决生下孩子,理由是她要有自己的生命延续,她要完成一次自己能掌握主动的生命历程。
由此可见,面临生死关头如此勇敢坚韧,对孩子如此执着,她似乎不会轻易去死。
然而,她最后却毅然决然地赴死。
她为什么如此呢?
电影也给出了铺垫:她被坏人注射毒品,瘾发时生不如死;他的父亲被抓家庭崩溃,没有亲情的希望;她请求姐姐同意抚养她的孩子,没有了后代的牵挂;在海中与坏人搏斗溺水,山城的女孩不会水,心已死、境已死,顺势就在大海中死去吧。
于是,美丽,沉入大海!
人们常说,电影要有视听冲击力。画面、技巧的绚烂给人以情绪的爽快,更多的还需要人物命运与观众潜意识的相通与共鸣。
画面、技巧,冲击的是感官,人物命运冲击的是心灵。
人们来到大海,会发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慨叹。可是哀伤心死的田恬,在达成自己看看海边日出的心愿后,绝然赴死。
其事、其景、其情,无不使人感觉怅失美丽,痛彻心扉。
要有多么万念俱灰的绝望,才使她丢弃那么多生的努力?
这种绝望,一定是一把冷酷的铁锤,撞碎了田恬的心理支柱。
这把铁锤,也撞向观众心房,使之怦然震颤。
这把铁锤到底怎么形成的呢?
或许,父亲是天,她有堕落、罪恶的父亲,心中的天就坍塌了。而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不是被强迫注射毒品,沦为犯罪势力的奴隶,而又不能摆脱,倔强的她难忍邪恶长期摆布。田恬犹如猛兽掉入陷阱,拼尽全力挣扎却难逃牢笼。于是,天塌心死,生存的亮光被冰冷的铁锤阻挡。
我们观众的心理郁闷则是,社会的底层,还有如此阴暗的迫害与无奈的挣扎。田恬的姐姐,幸运的逃了出去。而田恬,却沉沦于命运的螺旋。田恬之类的底层大众,怎么才能过上安定生活,怎么才能凭借辛勤劳动就能过上好日子?如此重大的社会性话题,严峻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你难道不震动,不沉思,不想尽点匹夫之义吗?
电影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孩,却又让她抛弃一切死去。艺术是成功了,思想和文化的价值凝练了,观众的心被勾走了,情被俘获了。
或许导演感觉女孩之死过于残忍。结尾,演戏的姐姐被敌人逼得从城楼跳下,却又别开生面的展开翼装飞行。黑色大鸟飞向人影瞳瞳的远方,坚定、决绝,一往无前。
沉重中蕴有希望,希望中背负沉重。女孩逝去了,姐姐带着妹妹的希望,在生活的天空搏击。一死一生一沉一飞,生命的双行线,交错延展朦胧向前。
美丽女孩之死,西方艺术作品,多有深刻描述。而电影《想飞的女孩》带给我们的是更逼真、更贴近、更直击的心灵冲击。
或许,这就是本民族电影深层次魅力之所在吧。
新中国,从没有停止为青少年营造安全稳定生活的努力。然而,地域之广,社会发展之复杂,个别地区的贫困落后,依然严峻。
田恬的天塌了,她个人或许无解,但是我们的国家一定有解。咱们国家近年来,打击犯罪、救助弱势群体的响应机制正在快速完善。人们期望,这个机制的社会覆盖率更高一些,落实的更细一些,让田恬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人追求幸福平安的愿景,行百里路半九十,仍需不断求索。
我们唯愿全天下青少年,畅享幸福,拥抱平安。
附件:
1、电影海报
妹妹请姐姐带她去海边看日出
2、评者与导演合影
映后与导演文宴合影
3、电影简介
导演: 文晏
编剧: 文晏
主演: 刘浩存 / 文淇 / 张宥浩 / 刘奕铁 / 彭静
片长: 114分钟
上映日期:2025年3月8日
剧情:影片讲述了一对表姐妹二十余年的成长与救赎:拼死逃离毒窟的田恬(刘浩存 饰)走投无路,前去寻找已决裂五年的表姐方笛(文淇 饰)。但此时,为了生存和梦想已伤痕累累的方笛并没有做好接纳表妹的准备。随着犯罪分子的步步紧逼,姐妹二人命运的齿轮不得不重新咬合在一起……
4、评者简介
童加勃,资深影迷、影评人,1986年开始发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