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周观察|英伟达营收利润飙升 国内大模型开打价格战

英伟达因人工智能热潮推动,报告收入和利润飙升

Nvidia,主要生产人工智能应用的芯片,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非凡的增长。受到人工智能热潮的推动,Nvidia的芯片销售大幅增加,最新季度收入达到26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净收入猛增至59.8亿美元。该公司预计当前季度收入将达到2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倍。Nvidia的CEO黄仁勋表示,公司正在改变计算方式,开启新工业革命。Nvidia的旗舰处理器H100因其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中的应用需求旺盛,每个H100的售价在1.5万到4万美元之间。该公司还将推出H100的强大继任者Blackwell,预计需求将远超供应。

4月应用出海收入Top30出炉,多家AI公司上榜

统计周期内,四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排行榜中,字节跳动、欢聚集团(NASDAQ:YY)继续领跑,收入数据略微回落。紧随其后的睿琪软件上月继续维持上升势头,数据环比增幅约为34.8%,也使得其排名稳坐榜单第三位。而榜单前十的厂商里,唯有爱奇艺(NASDAQ:IQ)排名有所增长,其收入数据增幅约为12.29%。榜单中部,百度(NASDAQ:BIDU)、点众科技、掌阅科技(SH:603533)、万兴科技(SZ:300624)等AI或AIGC应用公司上月收入数据都有小幅增长,排名有明显提升。

大模型“618”开启,阿里降价百度免费

2024年5月,互联网大模型迎来“618”促销热潮。5月20日晚,阿里云通过公众号暗示将降价,次日上午10点,通义千问模型家族宣布大幅降价,主要模型Qwen-Long的输入价格从20元/百万Tokens降至0.5元/百万Tokens,降幅达97%。此价格击破了字节豆包大模型的地板价。 然而,仅4小时后,百度宣布其文心一言两款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免费使用。2024年的模型价格战突然打响。此前,5月6日,幻方量化发布DeepSeek V2模型,定价仅1元/百万Tokens,迅速引发市场震动。智谱AI紧随其后,5月11日将其GLM-3-Turbo模型价格从5元降至1元/百万Tokens。Meta和微软也推出高性价比的小模型,如Llama-3和Phi-3 mini,展示了小模型的巨大潜力。尽管价格战激烈,大公司依靠云服务仍能获利。例如,幻方量化通过DeepSeek模型的算力服务,每台服务器每小时收益可达35.4美元,毛利率超过70%。然而,小厂商和初创公司面临更大压力,只有在性能上脱颖而出,才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AI应用加速落地:算力及终端打开增量空间

近期,AI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突破进入到落地应用的新阶段。针对此趋势,投资者应重新审视和调整投资策略。AI应用商业化加速,海内外大模型的发布催生了新一轮AI应用的讨论,重点在于提高多模态能力、Agent能力和降低API调用成本等方面。同时,算力需求的增加持续验证了算力的基石地位,各类涉及算力领域的投资机会备受关注。此外,新一轮终端升级有望开启,AI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类终端产品具备更强的智能化能力,预计将带来销量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统计数据显示,近期以万兴科技、金山办公、昆仑万维、科大讯飞为代表的AI应用公司;以工业富联、浪潮信息、海光信息、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为代表的AI算力公司;以软通动力、华勤技术为代表的AI PC概念公司获得数十家券商机构高频推荐。

OpenAI和新闻集团签署多年协议,ChatGPT可引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内容

OpenAI宣布与新闻集团(News Corp)签署多年协议,允许ChatGPT等产品引用该集团的相关内容。OpenAI将获得《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市场观察》、《投资者商业日报》、《纽约邮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澳大利亚人报》等主要新闻和信息出版物的当前和存档内容。此次合作不包括新闻集团其他业务的内容。两家公司未透露交易条款,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新闻集团将在五年内获得2.5亿美元(约合18.1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和分成。通过此次合作,OpenAI将能够访问新闻集团旗下出版物的最新内容和档案内容。

智源评测体系发布,百余大模型评估结果出炉

智源研究院发布了全新的智源评测体系,并公布了对140多个国内外开源和商业闭源大模型的评测结果。在语言模型方面,字节跳动豆包 Skylark2 和 OpenAI GPT-4 表现优异。多模态模型评测中,OpenAI DALL-E3 和 Sora 分别在文生图和文生视频能力上领先。此次评测还包括K12学科测试,结果显示大模型在综合学科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智源研究院将继续完善评测体系,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多场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GPT-4o问世,OpenAI移动端净收入上周激增,达420万美元

5月13日,OpenAI推出了最新旗舰模型GPT-4o,具备处理文本、语音和视频的能力,并提供实时响应和情感化语音选项。此创新推动更多用户升级到每月19.99美元的ChatGPT Plus订阅服务,尽管GPT-4o对免费用户开放,但移动端用户必须订阅才能使用。据Appfigures数据,GPT-4o发布当天,ChatGPT移动应用净收入跳升22%,并在接下来的几天持续增长。发布第二天,移动端净收入达到90万美元,几乎是每日平均收入的两倍。从5月13日至17日,ChatGPT移动应用通过App Store和Google Play共赚取了420万美元的净收入,创下最大收入增幅。苹果App Store贡献了大部分新收入,占81%,美国市场贡献180万美元,其他主要市场包括德国(28.2万美元)、英国(21.2万美元)、日本(21万美元)等。这显示出消费者对最新AI产品的巨大需求,ChatGPT的收入增长趋势有望持续甚至增加。

国内超300个大模型仅4成完成备案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共推出305个大模型,但截至5月16日,只有约140个完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占发布总量的45.9%。技术难度和高昂的算力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此外,大模型企业在实现商业化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国产大模型目前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许多公司开发的模型都宣称能与GPT-3.5或GPT-4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它们。然而,这些模型的所谓“领先”多半是过拟合现象的结果,即在测试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评估大模型能力时,不应只看测试集的得分。真正优秀的模型应当是在公开市场上能够让用户愿意为其支付额外费用的模型。随着大模型市场的“淘汰赛”进行,最终胜出者将凭借其核心能力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