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一级计量技术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102所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自觉履行党中央、集团公司党组和一院党委赋予的时代任务。不忘“发展国防尖端计量”的初心,牢记“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使命,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实践,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基础研究促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 积蓄科技创新“新势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我们必须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路径。
图为102所员工正在调试分子探针光谱仪产品
研究所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不断储备自主核心技术。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与装备、计量基标准、计量测试服务等高水平自主创新发展,解决产业计量“卡脖子”难题,推动国家计量测试技术前瞻性发展。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了调频激光雷达扫描测量技术、质量特性测量及校准技术、立体视觉测量与校准技术、高热流测量与校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可控产品。成功研制气体纯度分析仪,解决了我国在超高纯气体分析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克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实现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的定量准确测量。研制分子探针光谱仪,实现生物特征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激光雷达扫描仪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质量特性智能检测仪入选工信部第一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自主研建“辐射热流基准装置”“激波管动态压力基准装置”等4项国家基准,有效补充了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入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窗口期,研究所将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测量技术研究,锚定人工智能、量子、太赫兹等前沿计量测试技术探索及应用。以新一代时频基准为基础,以飞秒光学频率梳为工具,探索里德堡原子场强测量等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建设高准确度先进测量和感知能力,系统布局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计量 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研究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前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与计量技术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计量和人工智能赋能计量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实施途径。
图为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计量测试方法,实现计量技术从传统的物理量向认知量的转变。积极布局创新发展平台,建成国家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全国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委员会、智能感知与认知计量专业委员会,牵引全国人工智能领域最优研发力量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了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计量核心技术快速突破。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率先提出“智能测量线”解决方案,将测量流程融入到生产、装配工艺中,提升型号检测整体能力,实现产品关键特性参数“测得全、测得准、测得快”,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所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夯实“人工智能+计量”赋能基座,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制造与策略升级,大力发展智能测量装备、软件等产品,加快与制造生产线深度融合的“智能测量线”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计量技术,抢占标准创新制高点,引领和支撑人工智能计量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智能制造。
强化要素保障 打造核心竞争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优势资源,以科技赋能和创新推动作用实现生产力各个构成要素及要素组合的跃升,以此塑造核心竞争力。
研究所厚植创新土壤,深化改革调整,聚焦科创平台搭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创新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升级。重组科技创新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储备、论证、实施、管理、成果转化等全要素闭环管理,实现科研市场开发与项目管理一体化运行,加快推进所前沿技术发展,抢占计量科技前沿战略制高点。设立102所创新特区,一体化推进前沿技术研制攻关,快速推进战略新兴业务孵化,拓展新质领域。
锚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高端测量仪器市场,深耕高端测量仪器领域。建立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商品产业化链条,探索建立“专心专项”创新工作模式,成立高端测量仪器产业化工作专班,建立“技术研究-应用验证-商品定型-产业推广”全链条成果孵化转化机制,推进系统级项目实施,打造产业化示范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推广应用。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多项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奖励激励机制,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鲜明导向,让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心无旁骛、持续发力、疾步前行。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与国家实验室、知名高校等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全国优质技术合作资源清单,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开展计量数据的资源整合、归集整理、挖掘利用和规范管理,促进计量数据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全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成员作用,推动完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102所将进一步做好“创新”文章,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有机衔接、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切实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营效益,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澎湃的动力、更强劲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