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实现强国野心的艰辛之路

自 1947 年独立以来,印度领导人就梦想着该国将成为一个强国——它拥有传奇的文明、广阔的土地和人口,是自由民主成功实验的缩影。 但要成为一个强国,就需要其大量人口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并且整个国家必须接近全球技术前沿。

后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争端,加上冷战期间的缓慢增长,阻碍了印度的大国野心。 由于过度的国家主义也阻碍了其国际贸易,经济成就难以实现。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命运开始好转。 1991年的经济改革开始取消国家对经济的过度控制并恢复外部关系,推动印度走向更高的增长。

自 2014 年当选以来,纳伦德拉·莫迪总理就开始寻求重塑印度。 他大力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和建设福利国家,将最贫困的人口纳入正规经济,同时将亲商政策制度化以鼓励更高的增长。 问题在于,他还试图将印度以前的自由主义政治体制转变为一个自觉的印度教国家。 莫迪加速印度全球崛起的雄心得益于印度不断增强的物质实力。 新德里重新启动的国际行动主义现在植根于一种引人注目的现实政治,其特点是赤裸裸的——有时甚至是粗鲁的——强调自身利益。

这种做法受益于全球地缘政治趋势,尤其是美中安全竞争,这促使华盛顿支持新德里,以制衡北京在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并不孤单。 由于对中国日益失望,加上对印度巨大市场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承诺,大多数西方大国都加大了与印度的接触力度。 南半球国家也是如此,它们看到了新的合作机会。

然而,要实现成为强国的雄心,印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印度需要改造其邻国,以保持有利于维持内部经济增长的环境,深化国内经济改革以加速长期转型,并保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使其公民能够为实现其目标做出贡献。

事实证明,确保当地的和平环境非常困难。 最大的挑战是管理与中国的关系。 2020 年 5 月的边境冲突引发双边关系崩溃,令人不安。 印度周边的其他问题也对此起到了补充作用——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持续不断的危机造成了印度宁愿避免但却无法避免的干扰。

如果印度能够避免地区战争,其长期成功将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内部经济表现。 其领导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将7%或更高的间歇性峰值增长率转变为至少未来二十年的新趋势增长率。

自 1991 年以来的增长归功于印度产品市场的改革。 但未来的高增长将取决于要素市场的深度自由化——特别是如何分配和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为创业提供更好的机会。

这里面临的挑战是无数且困难的,因为它们与寻求维持现有僵化体系的国内利益发生冲突。 莫迪的傲慢野心是通过消除反对党和社会挑战者来确保印度人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的主导地位,这一目标阻碍了实施艰难改革所需的联盟的建立,从而加剧了这种情况。

印度必须克服三个迫在眉睫的经济障碍。 一是农业改革。 农业雇用了印度近 45% 的人口,但对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贡献率仅为 15% 左右。 但迫切需要将这些非生产性部分吸收到能够更好地利用非熟练劳动力的经济部门,这只会凸显印度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更大问题。

接下来是刺激印度制造业。 研究表明,如果不大幅增加制造业,印度就无法维持 7% 以上的增长率。 莫迪的“印度制造”运动是一次值得称赞的纠正。 但到 2030 年,专注于华丽、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太可能创造印度所需的 5600 万个非农业就业岗位。

第三个挑战是国际贸易。 莫迪今天转向保护主义的错误行为反映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所有病态。 全球战后增长记录证明了对外开放的价值。 尽管各国可以通过扩大孤立的国内市场来实现增长,但这种增长需要更长的时间。 印度没有那种奢侈。 保护主义不符合印度经济快速增长或增加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愿望。

尽管印度成功应对了这些经济考验,但面对其交叉的内部分裂,保持社会稳定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莫迪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将宗教印度教转变为政治印度教,这一实验旨在将印度教选民整合为一个统一的选票库,永久支持他的政党。 这场革命能否在不剥夺印度大量少数群体的权利并加深其严重的南北分歧的情况下取得成功,还有待观察。

印度实力将逐步增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然而,它也将继续以当今中国的悖论为特征——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并不能转化为高水平的分布式繁荣。 因此,印度迈向真正大国能力的道路可能是漫长而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