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创新资源分散及错配难题,2024汽车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应势而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汽车,作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焦点,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通讯感知等诸多前沿科技交叉融合、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产业创新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

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机遇空前、前景广阔。但同时也必须以更前瞻的洞察、更高效的研发来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的加速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碰撞,促进知识创新、加速技术突破、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比如无人驾驶涉及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控制工程、通信技术、法律与伦理学等;智能座舱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动力电池涉及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系统工程等。只有不同学科领域的合作和知识融合,才会带来思维的创新和方法的碰撞,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进而推动汽车行业向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解决分散及错配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目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多产业集群的形成,我国汽车科技创新日趋活跃,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与此同时,创新资源的分散及错配则是当前我国汽车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创新资源的分散包括数据和信息的分散、资金和投资的分散、技术和技能的分散、创新方法和思维的分散、人才和团队的分散、合作网络的分散、知识产权的分散等等;创新资源的错配则包括技术与市场错配、资金与创新阶段错配、时间与创新进程错配、人才与项目错配、知识产权与合作错配、设备与需求错配等等。这种分散和错配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为了能够协同各方融合共创,集中优势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确保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之间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过程,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持续的竞争力和活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成果及转化工作委员会应势而生。委员会的目标就是搭建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园区等产业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建立汽车科技成果挖掘、评价、转化、推广机制,提高汽车相关科技成果转移效率,发挥学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牵引作用,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汽车强国建设。

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同,建立互利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创新资源的分散和错配问题,对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换都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整合创新资源,挖掘并培育高潜力创新型团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汽车科技的创新应用,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汽车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大赛于2024年1月拉开帷幕,将会一直持续至2024年4月,共包括项目征集、材料审核、初赛、决赛、颁奖及成果展示五个阶段。

此次大赛,主要聚焦在车用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底盘、智能座舱、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如动力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等技术方向,邀请全国智能电动汽车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广泛参与,旨在助力创业项目成长,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以赛事为牵引,整合“政产学研用金服”等创新资源,贯通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等关键链条,共同挖掘并培育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潜力的创新型团队。

本次大赛将设置最具投资价值项目、最具成长潜力项目、最受投资人关注项目、最佳创业团队等奖项。入围初赛的项目将获得与整车企业、零部件一级供应商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对接的机会。赛后会持续梳理参赛团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定期举办对接活动。同时,他们还有机会加入科创加速训练营,获得产品定义、研发路线、创业等方面的辅导并收获大赛提供的产业投资基金、财务投资基金等一对一投资对接服务。

此外,在成果显示及宣传方面,入围初赛的项目可以在大赛现场免费展示产品并获得专项宣传,面向的群体包括主办方领导、评审委员会专家、行业专家、产业投资人、车企技术高管、媒体记者等。同时,如果符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的话,那么他们也将会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提名的机会。

如果项目最终入围决赛的话,那么在上述奖励的基础上,入围项目团队还有机会享受常州市政府的创业落地政策支持,其中包括最高500万元的创业综合资助和不低于100万元的股权支持;最高1000万元的人才引导基金投资;以及100平米办公场地2年免租等福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