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壁垒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从排放碳的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广泛过渡。全球普遍存在的这些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使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更难实现其通胀目标。
在上周五和周六于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的美联储年度央行行长会议上,多篇备受瞩目的演讲和经济研究报告都提到了这一担忧。
几十年来,全球经济一直在朝着更加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商品在美国及其贸易伙伴之间更加自由地流动。海外低工资生产让美国人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尽管这牺牲了许多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
不过,自大流行病以来,这一趋势已出现逆转迹象。跨国公司一直在将其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在拜登政府大规模补贴的鼓励下,它们转而寻求在美国生产更多产品,尤其是对汽车和电子产品生产至关重要的半导体。
与此同时,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会增加政府借贷和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加剧通货膨胀,这至少会暂时带来破坏性影响。全球大部分人口正在老龄化,老年人不太可能继续工作。这些趋势可能会对供应造成冲击,类似于在大流行经济衰退复苏期间加速通胀的商品和劳动力短缺。
欧洲央行(ECB)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周五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新环境为比疫情前更大的相对价格冲击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同时面临更高的投资需求和更大的供应限制,我们可能会看到大宗商品等市场的价格压力更大,尤其是对绿色技术至关重要的金属和矿产。”
这将使欧洲央行、美联储和其他央行的工作复杂化,这些央行的职责是控制物价上涨。几乎所有央行都仍在努力遏制高通胀,这种高通胀从2021年初开始加剧,目前只得到部分缓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或许更大的供应冲击。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变得更加困难,成本更高。这绝对是央行最不喜欢的配置。”
在上周六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上,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引发了最多人的关注。哈佛商学院经济学家Laura Alfaro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增长,从2017年到2022年,中国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5%。她的研究将这种下降归因于美国征收的关税,以及美国大公司在中国疫情导致其产量中断后寻找其他商品和零部件来源的努力。
这些进口主要来自越南和墨西哥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比中国好,这种趋势被称为“友谊支持”。
尽管发生了所有这些变化,但美国的进口在202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表明总体贸易仍然很高。
Alfaro说:“我们还没有去全球化,随着贸易模式的转变,我们正在看到一场迫在眉睫的‘大再分配’”。
她指出,也有“回流”的初步迹象,即一些生产回到美国。Alfaro说,美国正在进口比疫情前更多的零部件和未完成的产品,这表明更多的最终组装正在国内进行。她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似乎已经触底。
但Alfaro警告说,这些变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去五年,越南和墨西哥的商品成本分别上涨了约10%和约3%,加剧了通胀压力。
此外,她说,中国还增加了对越南和墨西哥工厂的投资。其他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也从中国进口零部件。这些事态发展表明,美国并不一定会减少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与此同时,一些全球趋势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在未来几年为通胀降温。其中一个因素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放缓。随着中国经济陷入困境,中国将减少购买石油、矿产和其他大宗商品,这一趋势应该会给这些商品的全球成本带来下行压力。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Kazuo Ueda)在周六的一次讨论中表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令人失望”,但主要原因是其膨胀的房地产行业违约率上升,而不是贸易模式的变化。
植田和男还批评了中国越来越多地利用补贴来支持国内制造业,就像美国过去两年所做的那样。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产业政策可能只会导致工厂效率低下,”植田和男说,因为它们不一定位于最具成本效益的地点。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Ngozi Okonjo-Iweala)为全球化辩护,并谴责不断增加的补贴和贸易壁垒。她说,全球贸易经常抑制通货膨胀,并大大减少了贫困。
她说,“可预测的贸易,是抑制通胀压力、减少市场波动和增加经济活动的一个来源。……经济分裂将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