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新紫光集团“飞轮效应”显现

2022年7月,紫光集团破产重整完成,100%股权登记至战略投资人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设立的控股平台“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一年来,新的紫光集团行事低调,业内甚少听到其声音。

紫光集团债务违约前可查的财务数据截止到2019年——总营收766亿,总资产近3000亿,如果放到当年的《财富》中国500强,可排第124,只跟“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相差2名,如果放到科技企业的排名中,紫光集团会在10~15名之间,量级和规模都是能令市场震一震的存在。

从行业巨兽沦落到资不抵债,震惊和唏嘘之余,不免好奇经历破产重组一年后,紫光集团是否走出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元气大伤后是否已恢复重回竞技场的实力?

虽然公开信息十分有限,但从紫光高管的内部信,下属企业动态,旗下紫光股份(000938)、紫光国微(002049)两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不难抽丝剥茧,拼接出故事的全貌。

战略重心转向:从极速扩张到深化治理

如果说破产重整前的老紫光重在开疆拓土,现在的新紫光可谓冰火两极,转为稳基本盘的投后管理,盘点手中的实体产业,将分散的业务穿成串、拢成团。

这一战略性转变并不难理解,紫光的商业版图在破产重组前已经铺的够广、够散。资料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间,紫光集团通过超60宗的收购和投资,将旗下企业由20余家扩大到200余家,资产由13亿元膨胀到峰值期的2978亿元,增长了超200倍、平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95%。

紫光集团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包括对展讯通信实施私有化、收购中概股锐迪科、购入武汉新芯等。但贪吃冒进也引发了消化不良的后遗症,“短债长投”越攒越多,最终资不抵债,无奈破产重组。

去年新团队接盘后,根据官网资料分析,新紫光集团的战略重心已由之前的无序扩张,转为整合盘活,外部链接大产业大生态、内部联结各产业公司,“协同”成为对内对外的主基调。

具体举措方面,提出了“大研发、大制造、大市场”的战略部署,设立了业务总部、赋能总部和管理总部的“三总部”治理框架。这样的设置,有效规避了各公司间重复无序的资源投入,从全局着眼,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筹,集中资源干事。

三总部之下,集团把业务归为8大板块,分别为移动通讯、存储、汽车电子与智能芯片、材料与器件、高性能芯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信创与云服务、金融及其他——较之前“从芯到云”的笼统定位,更加细分和明确,少了大而全的噱头,多了一些务实的味道。

如果用数学符号总结,之前的紫光主要靠收购做简单“加法”,缺少消化和整合,最终资不抵债,宣布破产;现在的新班子接手后,多了劫后重生的理性和谨慎,注重协同和聚拢,试错成本上做“除法”,进行分摊,业务机会上做“乘法”,带动规模,并整体增加“三总部”的统筹和规划,聚焦大航向,避免迷航、偏航。

构建产业大生态:新紫光体系

紫光旗下企业众多,不完全统计有200多家,根据内部人士透露,仅核心企业就有近三十家,覆盖半导体芯片、ICT设备、云服务及数智化解决方案等领域。

业内知名的有紫光展锐(5G芯片)、紫光国微(智慧芯片)、西安紫光国芯(DRAM),紫光股份旗下的新华三(ICT)、紫光云(云服务)、紫光华智(AI视觉)等。

据悉,投资方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旗下的二十多家智能科技企业正在与紫光集团的企业构成“新紫光体系”的概念。在这个“新紫光体系”内,扩充了传感器领域的瑞士富巴,IDM企业安世半导体,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商华勤通讯,以及材料、设备、晶圆厂等多个板块的公司,进一步丰富了紫光集团现有的产业阵容,形成了更具想象力的由点到线到面的纵深布局。

据内部人士透露,鉴于紫光系企业与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的企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合作的广度、深度、系统度上,都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双方正围绕产品、客户、市场、资源方面实现交叉渗透,实现更加频繁的互动,并有着串起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规划。”

以要求严苛的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为例,之前紫光只有少数几家核心企业拿到了高门槛的工业客户以及汽车主机厂的入场券。但在新紫光体系的大生态下,就有机会在跨公司的联合开发、客户定制化需求的满足上,加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孵化。

近期的新闻动态也支持了以上推断。据官网报道,紫光集团近日举办了汽车电子战略研讨会,旗下的紫光展锐、紫光云、紫光同芯、紫光芯能等企业均到场,“未来要强化技术协同,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更为强劲的内部合力,持续探索汽车电子产业新模式和新技术。”

业绩说话:降低负债、增厚营收

据内部人士透露,自从去年7月完成破产重整后,紫光集团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总负债降至500亿上下,如果按照其超两千亿的资产规模来看,负债率已经降至相当健康的范围。紫光旗下核心产业公司所披露的业绩来看,也都有着较好的表现。

移动通讯板块的紫光展锐,是国内面向公开市场唯一的本土5G移动芯片公司,也是全球面向公开市场的3家5G芯片企业之一。在其2月投资者交流会上的信息批露,2022年实现营收140亿元、同比增长20%,有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实现落地,包括第二代5G SOC量产出货,系统级安全的高性能5G SOC T820发布等。当前公司正在6G前沿技术、5G新通话等技术领域不断投入,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创新成果和应用案例,各方面均展示出较高的成长性,也让其一直盛传的科创板上市计划,透露出将会有更快的动作。

已经上市的企业紫光国微(股票代码002049),以智慧芯片为核心,产品主要应用于金融、电信、汽车、工业互联、物联网等领域。据财报显示其2022全年营收71.20亿元,同比增长33.28%,净利润26.32亿元,同比增长34.71%。;2023年一季度继续走高,营业收入15.41亿元,同比增长14.91%,净利润5.84,同比增长9.89%。

此外,ICT业务是紫光集团的现金牛,主要企业是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及旗下的新华三、紫光云、紫光华智、紫光软件等,横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云服务,及垂直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等领域。目前国内市场第一的企业是大名鼎鼎的华为,排名第二的其实就是紫光。

从紫光股份2022年报来看,新华三是对公司整体经营贡献最重要的子公司,2022年紫光股份总营收740亿,其中新华三占比近七成,为498亿元。

在不久前的5月26日晚间,紫光股份发布《重大资产购买预案》公告,以247亿人民币全面收购新华三剩余49%的股权,成为100%的持股方。也就是说新华三未来的身份中将不再有HPE的成分,成为纯国产品牌。

之所以愿意花如此巨量资金完成收购,除了希望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更好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增厚业绩应该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在国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ICT基础设施市场发展被寄予厚望。实现对新华三的完全控股,对业绩的回报,以及未来拿下更多政府采购项目,作用十分明显。

近一年来,新华三一直强化ICT产业端到端的全栈能力,赋能百行百业的客户,尤其是在6月9日举办的领航者峰会上,密集发布了包括私域AI大模型百业灵犀LinSeer在内的十余个新产品,大秀肌肉,像是为紫光股份斥巨资收购股权及时献上的一份回礼。

飞轮正在启动

由量变到质变有一个经典理论,叫“飞轮效应”,说的是让静止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会很费劲,但持续不断推动,飞轮终会转动,并越转越快,迎来质的飞跃。

破产重整一年来,紫光集团的“飞轮效应”正在显现:半导体领域的无序扩张开始收手,转变为务实推进,在产品、技术、资源、生态上形成协同的“合力”,催动上下游的产业链一同加速转动;而在传统强项ICT领域,通过股权收购新华三,拥有了更多拓展本土业务的空间,在业务决策和市场把握上,拥有更大顺势而上的自主权,展现出新的活力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