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贸易理论家一直警告经济区域化加剧的影响。他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沿着这条路线发展的任何事情,都将破坏世界经济的关键结构性要素。需要仔细监督区域贸易协定,以免它们导致市场开放程度的降低。
然而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鲜明对比需要重新审视,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全球化将继续存在。简而言之尽管人们一直在谈论“友谊”、“回流”、“脱钩”和“去风险”,但跨洲贸易的好处永远不会消失。
目前贸易关系和供应商网络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与我们正在经历“去全球化”的危言耸听的担忧相去甚远。例如美国已经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依赖,转而将风险敞口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到2023年底中国在亚洲低成本进口中的占比将首次低于一半,这是10多年来的首次。与此同时美国从越南的进口在过去5年和10年分别增长了一倍和三倍。
第二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和区域化是相互补充的经济力量,而不是对立的。经济区域化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因此也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天的经济区域化趋势已经形成了70年。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北美。涵盖22亿人口市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在亚洲生效。加入该组织的15个亚太国家现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在非洲55个非洲联盟成员国中有54个在一年前的2021年1月1日开始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下进行贸易。
这些发展也强调,我们应该改进对供应链的传统理解。虽然跨越全球的供应链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关键要素,但更多供应链的核心是区域性的。
无论是在欧盟内部,在北美或者在亚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非洲,越来越多的基于区域的供应链使全球经济蓬勃发展。在许多行业中,地理定位是响应客户需求的关键,无论是在市场知识、产品规格要求还是响应的及时性方面。此外地理邻近性、共同语言和文化邻近性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些数字说明了区域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例如根据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数据,欧盟27个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有61%是与其他欧盟成员国进行的。尽管德国的全球出口实力强劲,但德国53%的出口是面向欧盟内部的,而德国48%的进口来自这些国家。
在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别是美国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近50%源自北美的贸易流量发生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同样中国大陆前五大贸易伙伴中有四个位于亚洲(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越南)。
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经济将发展出一种明显的地区性——如果不是邻邦感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大多数跨境经济活动简略地描述为“全球化”,这是在自欺欺人。
50年前主导全球经济的主要是美国大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活跃于全球的公司的所在地。无论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还是为了更贴近客户,企业都在靠近自己选择的客户群的地方设立了业务,并继续扩大业务范围。因此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基于所有这些原因,世界经济的区域化——从更强的区域平衡的意义上说——是值得欢迎的,而不是令人遗憾的。区域辐条更广泛地平衡经济增长,使其更加稳定。气候变化方面的考虑也可能推动更多的区域一体化。
推进区域一体化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挖掘欠发达经济和体制潜力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这些区域辐条或副中心将为更加多极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提供更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