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93个联合国成员国采纳了全球目标,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旨在到2030年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和平与繁荣。
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ERIA)副研究员Ayu Pratiwi Muyasyarah在题为“十字路口的东盟: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的专栏文章中思考了这些目标的进展。
由于2023年是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的中点,Ayu Pratiwi指出敦促各国至少实现实现目标所需的一半进展。
虽然在实现全球目标方面取得了一些相当大的进展,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DESA)对140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的初步评估显示,只有约12%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轨道上。
她说:“目前的趋势表明,到2030年受此影响,5.75亿人仍将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到2030年将有8400万儿童失学。”
该专栏概述说:“如果东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能实现,它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各种威胁。”
该地区位于低洼地区的沿海城市特别容易受到洪水和台风的威胁,几个最不发达国家位于东盟地区。
根据目前的模式,包括东盟成员国(AMS)在内的亚洲国家预计将严重无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90%。
缺乏标准化的监测和报告工具是导致大多数可持续发展目标偏离的一个关键因素,获得必要的数据来监测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使用标准化方法评估这一进展。
2015年至2019年期间各国报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平均不到60%。Ayu Pratiwi说:“这是由于定期收集数据的困难,导致进展和目标的文件不足。”
此外由于担心负面宣传,各国未报告数据,导致目标优先级失衡,导致进展情况少报,偏离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此外跨学科的方法差异给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带来挑战,阻碍了各国数据的可比性,削弱了同行批评和排名的有效性。
在东盟等不同国家,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更为有利。
Ayu Pratiwi在结束她的专栏文章时说:“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AMS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缺乏必要的速度和严谨性。”
如果各国由于在全面监测进展方面存在盲点而未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将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