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过去几十年来最紧迫的全球挑战之一。根据乐施会的一份报告,受气候变化影响风险最高的十个国家都位于非洲或亚洲,包括孟加拉国、海地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应对其后果的资源和适应能力有限。
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孟加拉国,对其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该国经历了洪水、飓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率的增加。
孟加拉国的气候脆弱性:在全球范围内,孟加拉国是第41大经济体,也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为6.40%。然而,孟加拉国的这种快速增长也给该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负担。尽管孟加拉国仅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0.51%,但在全球气候风险指数和因气候变化影响的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方面,孟加拉国分别排名第七和第九。除此之外,低海拔、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以及仍然存在的不稳定的贫困水平,也使该国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阻碍了发展。如果没有复杂和组织良好的公私干预措施,快速变化的气候可能会在正常情况下导致每年GDP损失1.1%,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每年损失高达2%。
我们不能忽视的影响:为了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气候适应能力的必要举措,需要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地、空气和水的影响。关于对土地的影响,IPCC最近的2022年报告强调,迫切需要限制全球变暖,以避免重大的地球紧急情况。孟加拉国位于北回归线上,属于热带气候,气温高,经常发生洪水、旋风和侵蚀。它的低洼土地使它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壤退化和侵蚀的影响。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和环境正义基金会估计,到2050年,该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低洼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流离失所。吉大港和库尔纳地区可能是地区内移民最多的地区,估计每年有1.5万至3万移民。孙德尔本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海平面仅上升1米,就面临着70%被淹没的风险。此外,河流侵蚀和盐碱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流失和水资源短缺,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地区。这些环境变化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包括维护成本增加、农业产量下降以及农业和渔业等部门的就业损失。生计严重依赖气候的最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导致气候移民和培训机会有限。
清洁水变得稀缺:全球变暖对水也有负面影响。由于全球变暖,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增加加剧了降水,导致全球范围内毁灭性的洪水和山体滑坡。北极地区尤其受到海冰迅速融化和永久冻土融化的影响,这将释放出大量的甲烷,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在北极开辟新的航线增加了沉船和石油泄漏的风险。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构成重大威胁,孟加拉国的农业、卫生、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基础设施等部门尤其脆弱。孟加拉国目前正在并将继续首当其冲地受到这些影响,因为它是一个河流国家。咸水侵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河床形状的改变以及飓风和风暴潮频率的增加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
预计到2050年,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到25%的人口,西南沿海地区的淡水河流面积预计将减少。缺水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腹泻病、登革热、高血压和皮肤病。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供水、卫生和粮食生产而加剧了这些状况。预计干旱也将在孟加拉国的一些地区变得普遍。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重点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清洁水源,改善可及性,并为水安全调动资源。正在努力改善水资源管理,并为沿海发展划拨资金。然而,在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用水和解决与受污染水源有关的风险方面仍然存在挑战。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通过大气条件和化学反应的变化影响空气污染。孟加拉国的pm2.5平均浓度排名第一,表明空气质量很差。一般来说,pm2.5浓度>50 (?g/m³)的地区超过世卫组织pm2.5指南的10倍以上。特别是首都达卡的颗粒物含量很高。来自印度和尼泊尔等邻国的空气污染物的跨界流动加剧了孟加拉国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季风和冬季。
该国每年因空气污染损失140亿美元,占其GDP的5%以上。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导致全球约18亿个工作日缺勤,导致全球每年经济损失1010亿美元。在孟加拉国,2018年暴露于pm2.5导致约9.6万名儿童死亡,平均预期寿命缩短了近2.91岁。由于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热应激和工作时间的减少,预计将在主要城市加剧。政府和个人都必须优先采取气候意识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
政府行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后果,孟加拉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开展了许多项目,如孟加拉国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计划(BCCSAP, 2009),孟加拉国三角洲计划2100,穆吉布气候繁荣计划,2023-2050年国家适应计划等。但与所有其他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一样,气候适应能力是抵御这些不利条件的关键。
从世界各地汲取灵感:气候适应能力是指一个系统在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脆弱性并保持基本功能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设适应能力,实施可持续做法,并在社会、社区、国家和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促进复原力。
长期以来,许多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一直在努力适应气候变化。2017年飓风“玛丽亚”过后,多米尼加在成为气候适应型国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它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气候适应和恢复计划(CRRP)的气候适应和恢复计划的国家,该计划侧重于可再生能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适应能力的基础设施、社区参与和国际伙伴关系。多米尼克的目标是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该国投资于弹性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吸引当地社区参与,并得到国际组织的支持。
荷兰已经实施了各种举措,以成为一个具有气候适应性的国家,包括三角洲计划,重点关注适应性三角洲管理、洪水风险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以保护国家免受海平面上升和降雨增加的影响。荷兰也采用了创新的方法,如建造浮动房屋、建造储水区和创造城市绿地,以增强对气候相关风险的抵御能力。
作为一个小岛屿城市国家,新加坡通过《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该计划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扩大绿色空间、促进可持续交通、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以及培育循环经济。北美国家哥斯达黎加98%以上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水电、风能和地热能。该国政府还实施了重新造林计划,并保护了大部分森林,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丹麦的气候适应措施,如改善海岸保护、加强水管理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城市规划,受到全世界的赞赏。
这些例子表明,各国正在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孟加拉国在政策层面实施了气候变化政策和计划,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随着孟加拉国准备脱离最不发达国家,它将失去获得发展融资的机会,这使得生态系统团结起来,建立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气候智慧型产品和循环方法:开发考虑人们需求和福祉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为鼓励私营部门参与这一努力,应提供奖励。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涌入,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适应这种增长至关重要。基础设施的设计应考虑气候适应能力,考虑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整合和废物管理系统。在将经济机会扩散到重要城市之外方面,权力下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他地区建立重要的商业中心可以减轻过度拥挤的城市中心的负担,从而实现更平衡的发展。
循环经济方法有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有助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鼓励市民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可以促进循环利用文化。这可以通过提高认识运动、鼓励回收做法和实施优先回收和再利用材料的废物管理系统来实现。让公民和私营部门参与这一进程可以培养对环境可持续性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导致长期的行为改变。
减少碳排放:鼓励减少碳排放的优势可以帮助减少工业、能源生产、农业和交通运输的污染。这对环境有利,并改善了城市的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
考虑到目前的高水平空气污染,儿童和老人都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到2030年,实施脱碳措施可能会挽救多达100万人的生命。虽然RMG和纺织等行业已经开始采用绿色技术,但进一步推广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行业竞争力。例如,一家采用环保做法的纺织厂可以提高其出口品牌,通过资源优化节省成本,并获得低成本融资。此外,鼓励和推广创新的低碳农业做法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考虑到孟加拉国有限的土地面积,有必要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屋顶或街道太阳能系统等创新可以帮助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同时探索风能和潮汐能等替代能源也可以促进该国的能源转型。
资源优化:为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广循环等可持续实践非常重要。采用循环经济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防止浪费,优化材料、组件和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社会、材料和经济价值,从而增强气候适应能力。这在孟加拉国的成衣和纺织行业尤为重要,这两个行业分别占该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4%和12.4%。在发展伙伴、慈善组织、私营部门实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下,拥抱可持续性和向“绿色”实践过渡的努力已经在进行中。
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有利环境:改善有利环境不仅对成功实施国家计划和政策至关重要,而且对吸引国内和国际投资也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赋予公共部门的地方政府机构权力,使它们能够通过分散的办法执行和规划。可再生能源、水和废物管理以及农业等部门需要战略投资并与国际参与者合作,以获得资金和技术专长。
然而,改善商业环境和精简国内资本和利润汇回过程是促进这种合作的必要条件。金融业的绿色化对于鼓励更多对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资和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强有力的影响力投资相关政策,包括强有力的影响力衡量和管理实践,以及对投资者的适当激励措施,将有助于促进资本流向可持续倡议。
孟加拉国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几乎每个部门都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孟加拉国通过实施各种政策和战略,参与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为气候适应项目获得资金和技术专长,表明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气候适应能力的坚定承诺。
继续努力增强适应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抵御能力,促进可持续实践,将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具气候抵御能力的国家,确保其公民和环境拥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