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洲的经济特区(SEZs)越来越多。这些区域是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支柱,拥有更自由的贸易规则。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功,但其中大多数的表现都低于预期。
在非洲,经济特区(SEZs)的数量正在稳步增加,但它们未能实现工业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目标。这一发现是塞内加尔经济部于2022年1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的结论。
根据这份报告,非洲有237个经济特区,分布在37个国家。肯尼亚(61个)、尼日利亚(38个)、埃塞俄比亚(18个)、埃及(10个)和喀麦隆(9个)的此类区域数量最多。
在非洲大陆,大多数经济特区都不是专门化的。其中89%是多部门的(农业综合企业、设备和电器、制药等)。迄今为止,只有埃塞俄比亚、加蓬和摩洛哥开发了特定区域,以利用其在特定部门的比较优势。
经济特区是地理上的区域,大多位于边境,为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减少或取消税收)、基础设施(已开发的土地、厂房、公共服务)、特殊的海关制度(免除投入物的关税和税收),并简化行政程序。它们之所以声名鹊起,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中国、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大国的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在漳州和深圳等中国港口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使这个“中央王国”得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实现了制成品出口的多元化和增长。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区贡献了至少22%的GDP、46%的外国直接投资和60%的出口。它们还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机会,加速了该国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同时允许技术、技术诀窍和管理技能的转让。
制成品只占出口的不到25%
回到非洲,经济特区迄今未能实现经济工业化。2015年至2020年期间,制成品占非洲出口的比例不到25%,但占进口的61%。
摩洛哥、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和吉布提等国家已经注意到一些成功的故事。除了这些少数例外,非洲经济特区的表现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特区相比很差。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经济特区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工业化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的就业创造率非常低(通常低于5%),除了吉布提,他们为全国就业贡献了48%。对12个非洲国家(安哥拉、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摩洛哥、卢旺达、塞内加尔、南非、坦桑尼亚和多哥)的抽样研究表明,每个经济特区平均创造的就业机会在1001个至10,000个之间。
被排除在贸易优惠计划之外的商品
少数经济特区因创造了相对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脱颖而出,如摩洛哥的丹吉尔地中海港(80,000)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公共自由区(74,000)。
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非洲经济特区的表现一般。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经常被引用为这一章的成功案例。由于经济特区,自2010年以来,流入埃塞俄比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增长近50%,2017年达到了40亿美元。
丹吉尔地中海港拥有一千多家公司,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创造财富的真正一极。私人投资估计为62亿美元,年销售额近87亿美元,年产汽车超过100万辆,出口约89亿美元,相当于摩洛哥出口总额的近30%。
该报告将非洲经济特区表现不佳的原因归结为大多数经济特区离海较远——海上运输、投入供应链失灵、能源成本高企以及治理问题。
经济特区还因其产品被排除在一些区域经济共同体(如西非经共体、西非经济共同体和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优惠计划之外而受到惩罚,因为与向同一市场出口但没有相同优势的普通公司相比,位于这些区域的公司可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因此,有必要深入讨论如何确保位于经济特区的公司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中受益,而不过度惩罚普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