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未竟之事

二十五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的经济进步倒退了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场危机是由泰铢的暴跌引发的,随后迅速蔓延到整个东亚地区。该地区所有经济体,无论其经济表现如何,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伸出了援手,但其援助太少也太迟,而且条件非常苛刻,IMF要求受援国接受利率大幅上升、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关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条件使亚洲金融危机恶化。由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麻木不仁感到失望,日本于1997年9月提议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认为它将更快地做出反应,施加的条件将更符合 “亚洲方式”。

但AMF面临华盛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理由是它将复制现有机构并造成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缺乏信任,东亚国家的反应不冷不热。

2000年5月,东盟国家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东盟+3)终于签署了一项协议,旨在建立一个双边互换安排网络,解决清迈倡议(CMI)的区域流动性短缺问题。CMI的签署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的开始。

2009年12月,东盟+3成员国同意将清迈倡议扩大为一个多边储备池计划,即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其规模从1200亿美元增长到2400亿美元。CMIM成为由成员国捐款资助的区域外汇储备池。

在CMIM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计划的联系得以维持,但有所减少。虽然它仍然不是一个区域性金融机构,但CMIM的签署和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的成立,以支持和监督CMIM的实施,是向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等区域金融架构迈进的一步。

区域金融合作的第二个进步是2002年12月发起的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这是一项促进发行以当地货币计价债券的区域安排。根据ABMI,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可以发行泰铢债券,为日本公司在泰国的业务运营提供资金。

ABMI旨在减少该地区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特别是国际银行贷款,使东亚国家对外部资本流动的突然逆转更具弹性。2022年4月,新兴东亚本币债券市场总价值达到23.5万亿美元。中国本币债券市场规模最大,占该地区债券市场总量的最大份额。

区域金融合作的第三次也是最雄心勃勃的尝试是亚洲开发银行2005年提出的,建立亚洲共同货币——亚洲货币单位(ACU)的提议。

ACU是一个由东盟+3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该地区的货币将与这些货币挂钩。它旨在帮助各国央行稳定其货币以避免竞争性贬值,同时使它们能够对美元集体浮动,以便该地区的经常账户失衡能够及时调整。该提案作为建立区域共同货币的第一步而受到欢迎。

在取得一些稳固进展之后,亚洲金融合作的努力似乎失去了动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

首先,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东盟+3国家都有经常账户盈余,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外汇储备从1997年的542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7万亿美元,流动性支持的必要性减少了,各国更愿意积累自己的外汇储备。

其次,尽管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该地区增加了未偿付本币债券,这主要是由特定国家实现国内金融发展的雄心壮志推动的,而不是区域金融合作。因此,以当地货币计价的债券的跨境发行非常有限。《亚洲债券市场倡议》的发展也因监管标准化、证券结算系统基础设施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缺乏进展而受到阻碍。东亚国家是否会为改善这种基础设施而花费大量资金,这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ACU在公共政策方面没有取得真正的牵引力。大多数东亚国家都采用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不愿意将各自的货币与一篮子区域货币挂钩。虽然很难说东盟+3集团是否会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但ACU创建的主要障碍是政治而不是经济。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打击了那些主张建立亚洲共同货币的人。

自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区域和全球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区域金融合作不再被提上日程。面对新的地缘政治情况,区域金融合作的旧经济理由已不复存在。但东亚国家地理上相近,经济互联互通,必须着眼长远,更加努力地促进区域金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