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赵龙重工装配2个“机器人”上岗

义乌商报消息,浙江赵龙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该车间多了2个“机器人”。这2个机器人刚刚“上岗”一周,它们站立在焊接自动化操作设备旁,时而“弯腰”时而“扭头”,与操作工人分工配合完成工程车生产。

“一般来讲,一条焊接工序需要七八名工人,引进机器人后,焊接任务可以完全交给机器人。”赵龙重工总经理赵丽萍介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省时省人力,还能大大提高产能。

“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底,产能更是比去年翻了三倍。”赵丽萍说,“为了满足市场供应需求,进一步扩大产能,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公司管理层一致决定:机器换人,势在必行!在经过调试、安装等系列程序后,2个工业机器人正式‘上岗’,企业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正计划再上马6个工业机器人。”

在赵丽萍看来,这场疫情带来的“机器换人”生产模式变革,对公司最大的意义在于人的思维意识的改变。以前,大家已经习惯墨守成规,但是,疫情之下出现的用工荒,让所有人都幡然醒悟,车间作业从机械化到自动化、智能化再到无人化,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赵龙重工未来的发展愿景。

无独有偶。得益于这些年不断技改,义乌宏晖纺织有限公司的订单已排至六七月份,企业24小时停人不停机,他们生产的混纺纱、化纤弹力丝、针织布、纺线等纺织原材料企业,主销国内市场。

2019年,宏晖纺织投资近400万元,实施500吨高档针织用纱技改项目,在购置新自动络筒机的同时,对原有粗纱机、节能紧密纺等设备加装高效智能化粗纱设备、变频器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项目达产后,生产效率不仅得到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还省去了一部分人工。”宏晖纺织总经理陈庆华说,这一项技改,可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

“机器换人”程度的高低对义乌工业复工复产的赋能明显,“机器换人”、数字车间等“云上”项目也成为疫情期间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助推器,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我市完成工业投资25.6亿,其中完成技改投资18.6亿,增速18.6%。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培育引导也在不断加力。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已兑现两批次技术改造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惠及企业20家,涉及资金4739万元。资金的快速到付,也帮助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