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锅集团:发力新能源,脚踏实地落实“双碳目标“

2020年疫情的爆发,将很多信息淹没在了疫情的相关报道里,北冰洋海冰融化北极熊无家可归、美国加州山火肆虐,近1.6万平方公里林地化为焦土、约30亿动物在澳大利亚丛林大火中死亡或流离失所……

这些由全球变暖而引起的灾难,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给世界敲响的警钟。有很多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与我们的生活遥不可及,还有人笑称“这是我月薪3000人关心的事情吗”,但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变暖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2020年年末,气候雄心峰会成功召开,这场大会,似乎成为了阻止这场恶性循环的希望。在这场大会上,习总书记又一次重申了“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及报道。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彰显了大国风范以及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转眼国内,一场力促“3060目标”落地实现的行动却早已席卷开来。

2020年6月,中国海油全资子公司与壳牌东方贸易公司签署采购两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气资源购销协议,为我国大陆引进碳中和LNG资源。据估算,这两船碳中和LNG用于发电后,可满足近30万户家庭一年的清洁用电需求;2020年11月,中国石油首个碳中和林——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揭牌,预计栽植乔木2.126万株,分两期完成,用于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运营的碳中和;国家电投已实现了水光互补发电,将不稳定的太阳能发电变成稳定的电力输出,从青藏高原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原大地……

除国企以外,众多地方优秀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这场浩浩荡荡的行动中。

走进浙江大学青山湖能源研究基地,会发现在一块空地上立着许多展开的太阳能发电板以及一幢能够收集太阳能的高楼,硕大的空地上立着这样一些东西,对于不少人来说难免会显得有一些突兀。据相关人员介绍,这是杭锅集团与浙江大学签约项目——“基于光热-光伏-储热-储电协同调峰技术研究”的试验场,该项研究能够解决光伏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等问题,在太阳能利用领域具有革命意义。而这所青山湖能源研究基地,也是由杭锅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该试验场,也只是双方签约合作4个课题中的其中一个。

“脱下衣服亮肌肉”

莫让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关于“双碳”目标的进程一直备受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具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良好基础上,一些企业却动起了“歪心思”。

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发改委指出,推进“双碳”工作中,有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这些现象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这样说到。

在早些时间,杭锅集团也曾被众多股友说是蹭了“碳中和”的热度,牵手浙大也被视为是杭锅集团在新型能源领域展开布局的一个开始。其实早在十一年前,杭锅集团就开始联合中控太阳能、杭汽轮等企业对新能源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就是说,在众多企业追求发展之际,杭锅集团就开始对新能源这块“无人区”进行探索。自王水福董事长上任以来,杭锅集团对于新能源领域迈开的步子,也呈现出了“快、大、稳”的特点。

在2020年10月,杭锅集团与西安交大能源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双方合作聚焦新型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及应用,解决新能源消纳、实现削峰填谷等内容。在此之后,杭锅集团与浙大、武大、西南大学、哈工大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对于新能源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其中首批合作研究方向均有了阶段性的研发成果,正在向实现产业化的目标推进。

除相关课题的钻研,在相关产品建设方面,杭锅集团也一点都不敢马虎。青海中控德令哈熔盐塔式50MW光热发电项目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杭锅集团在2017年与中控太阳能签订了该项目的熔盐吸热系统采购合同,承担起熔盐吸热系统和熔盐换热系统设计制造的相关工作。正如王水福董事长在会议上说的一句话,“能源是制造出来的!我们是制造型企业,未来我们的正确方向就是制造清洁能源。”

▲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光热电站施工现场

此次合作杭锅集团在对先前中控德令哈10MW项目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设计和优化,在经过大量研究和试验后最终成功投入使用。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控德令哈10MW以及50MW塔式光热电站这两个项目,还一同亮相央视网“直播中国”栏目,十足地过了一把“明星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一手抓发展,一手改善民生的阶段。但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在国际上作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全球国家作出了表率。

在这里引用一句《流浪地球》的台词“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直到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也希望在此关键时刻,能够有更多类似于中国海油、中国石油、杭锅集团这样的企业站出来,将碳中和作为一种责任、使命,创新推动碳中和工作,守护绿水青山,共创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