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让小牧草成为大产业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近日,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台基营村3000多亩紫花苜蓿迎来了收割季。已收割的苜蓿通过晾晒、打包成圆柱形草罐头,这样的一个个草罐头就是奶牛的最佳营养餐。

苜蓿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台基营村苜蓿草种植基地地处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00至400毫米,是呼和浩特市5个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该基地是蒙牛现代草业优质牧草技术攻关基地,种植了国内外6个品种的苜蓿进行技术对标攻关。“通过四年的种植攻关发现,现在我们的苜蓿理化指标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内蒙古富源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台基营苜蓿草种植项目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公司将扩大苜蓿草种植面积,打造万亩种植基地。

据了解,台基营村苜蓿草种植技术攻关基地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控制田间智能喷灌,实现水肥一体化。苜蓿每年可以收获4茬,亩产苜蓿干草1吨或裹包苜蓿2.2吨,产量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苜蓿草相对于玉米青贮,每亩可增加纯收入200元,牧场每头牛每年节约成本780元,带动周边从事草产业村民增收1万元。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围绕“生态草”“产业草”,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加大草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探索区域内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草产业发展模式。

种好草,保障畜牧业发展“口粮”。实施“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战略,大力推进饲草产业园区建设和规模化种植。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等地成功创建多个大型饲草种植基地,饲草自给率超过80%,形成“青贮玉米+苜蓿草+饲用燕麦”的三元供给模式。

建好链,补强草业发展短板。以“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呼和浩特市构建了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目前,已拥有20余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的科研创新平台,为产业技术的突破与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市内汇聚了国内顶尖的种业企业,如国内最大的乡土种子繁育企业,以及生态修复、草坪和观赏草种子的领先供应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公司。此外,全国苜蓿草商和反刍动物饲料龙头供应商优然牧业公司等知名企业也在呼和浩特扎根,共同推动全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育好种,打造草业发展“芯片”。呼和浩特市汇聚众多草业科研力量,包括32家科研机构和85个科创团队。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了多个乡土草新品种。同时,建立了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等重要资源保护机构,形成了独特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此外,开发了国内首款低成本、高通量的苜蓿液相芯片,构建了国际领先的苜蓿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作为草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草业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政府高度重视乡土草种的育种和优质牧草新品种的选育,为草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得益于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良好的产业化条件,呼和浩特的草业已经全面覆盖了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到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再到饲草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形成了完整、高效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