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贸试验区成开放经济“高产田”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8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广西自贸试验区设立六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自设立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赋予的面向东盟、陆海联动、沿边开放三大使命,全力推进120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累计推出2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2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以改革创新闯出开放新路子。

改革“试验田”种出喜人成果。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率先发布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推广原产地证书“微小差错”容错机制。在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广西自贸试验区与新加坡等8个东盟国家建立标准、认证交流合作机制,推出28项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方面,探索搭建“中华文化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文创平台”,创新数字版权链路确权新机制;建成首个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服务企业超912万户;在新加坡落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有力服务中国—东盟气象国际合作。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地”。在提升投资便利化上,广西自贸试验区推行“免审即得”等商事登记确认制,实行“一表即入”承诺审批模式,让企业注册压减审批时间80%。创新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并推广到全区,广西自贸试验区QFLP基金累计进资4.15亿美元。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最后一公里”。在提升金融便利化水平上,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开立首笔应用于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数字提单信用证,首创“银行+支付机构”双轨结算模式,让企业跨境大额货款最快当天到账,越南盾和人民币直接当天兑换。在提升运输往来便利化水平上,在全国率先开展快捷通关改革,友谊关口岸日最高进出境车辆突破2000辆次。

打造现代化产业“聚集地”。广西自贸试验区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让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南宁片区依托国际通信枢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全力打造“AI+制造”产业集群。钦州港片区加快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筹建,大力推进华谊、中石油等项目形成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崇左片区抢抓沿边“黄金赛道”,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产业链,吸引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香港聚心科技等一批企业正借道崇左开拓东盟市场。

此外,广西自贸试验区打出内外联动“组合拳”。对内,先后设立南宁、钦州、崇左、北海、防城港、玉林、百色等7个协同发展区和1个柳州联动创新区,形成“3+7+1”矩阵,让自贸红利直通全区。对外,联合云南等自贸试验区成立沿边自贸联盟,探索边境贸易、物流通道等领域合作;携手陕西、河北、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RCEP陆海联运新通道,让海铁联运班列一路畅达中原、华北地区。

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设立企业超12万家,是设立前的32倍;税收年均增长29.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4.3%;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广西自贸试验区以全区万分之五的面积,贡献了42%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9.6%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开放经济的“高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