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3月26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记者在会上获悉,1—2月,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实现利润近23亿元,同比增长57%;完成总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近28亿元,同比增长83.6%。
今年以来,自治区国资委以“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为鲜明导向,打出三套“组合拳”促进广西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促改革增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态调整企业授权放权清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建立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考核制度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考核评估体系,更好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100户国家和自治区“科改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统筹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引导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加大企业人工智能项目支持,“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流”“人工智能+文旅”等蓬勃兴起。
“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央企在桂设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或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共有16户央企新增投资合作项目19个、签约投资额371亿元。大力推动“桂企出海”,监管企业产品出口持续“飘红”,1—2月出口销售收入近33亿元,同比增长10.7%,柳工装载机、玉柴发动机、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物流车、农垦“木薯淀粉”等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强监管防风险。坚持把监管寓于管理之中,修订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研究出台出资人监督工作办法,指导企业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深入开展违规经营投资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对企业风险事项实行约谈、挂牌督办,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据介绍,截至目前,广西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已完成82.3%,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目前监管企业共有582户各层级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453户四级以下企业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全区265户国有“僵尸企业”出清;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形神兼备”,共有1355户子企业实行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提升至56.2%,59户企业灵活实施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更加彰显硬核实力,2024年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5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