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近日,在长龙航空百亿级总部基地,一座航空维修领域的“智慧地标”正拔地而起。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迎来里程碑节点——主厂房网架提升完成、生产车间全面封顶。
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抓紧抓实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是支撑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稳增长优结构的重要抓手。在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推进的大潮中,萧山以一连串亮眼数据再次站上“C位”,第二批省“千项万亿”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开工数均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三季度,萧山在“千项万亿”综合排名中继续稳居全省前列。
“C位”背后,不仅是项目数量的动能叠加,更是一套系统、精准、高效的监督服务机制在强力支撑。
镜头 一个项目的“萧山速度”
在萧山,“拿地即开工”正从一个令人惊叹的个例,逐渐演变为一种可复制的常态。
作为浙江省航空产业的战略性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承载着提升区域航空发动机维修与再制造能力的重任。这样一个体量巨大、技术复杂的项目,其审批流程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然而,在萧山,该项目实现了“拿地18天即开工”的惊人纪录。
这样的“萧山速度”,得益于该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推行的“流程再造”。通过将审批节点前置、并联推进,萧山探索出国企拿地项目提前设计招标等12条创新办法。这意味着,在土地手续尚未完全办结时,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即可合规启动,极大地压缩了项目前期的等待时间。
这种普遍性的提速,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财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积极信号,极大地提振了投资信心。
解码 “提前+提级”强化助企效率
围绕“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理念,萧山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全领域+全周期+全要素”高效保障新模式,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萧山建立了“1个区级工作专班+所有环节部门+N支项目推进攻坚队伍”工作机制,完善助企陪跑机制,强化“全领域”高效协同机制,是杭州市亿元以下项目责任领导覆盖机制唯一试点区县。
在全市首创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看板,贯通项目生成、盯引、签约、落地、开工、投产、达产七个环节数据,7200余个项目全量纳入数字看板,实行三级风险预警,“提前+提级”日监测、周调度、月协调,强化“全周期”集成管理机制,今年以来萧山未新增“五未”红灯预警。
在“千项万亿”工程推进过程中,萧山积极探索实施“做地供地、优化工业用地出让流程、竣工验收、工业项目投达产、要素保障、三大攻坚协同联动”六大改革,强化“全要素”服务保障机制。兆丰智能人形机器人、先临三维智能工厂、盛达输电铁塔等重大项目开工时间均缩短60天以上。
此外,萧山还把纪委监督护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成立省“千项万亿”项目推进专项监督领导小组,紧盯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等关键环节,通过“嵌入式”监督、“清单式”管理,推动职能部门建立“任务、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实现问题精准发现、快速处置。
从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到“嵌入式”监督,萧山用一套“提前+提级”的组合拳,为“千项万亿”工程注入了加速度。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萧山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其中工业投资连续6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项目投资增长22.9%,高于全市16.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