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10月27日,萧山信息港(以下简称“信息港”)科创生态大会现场,“5213海鸥计划”潮创营正式启航。这一举措标志着信息港在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中再进一步,致力于为科技创业者打造从落地到成长的全周期陪跑体系,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何为“海鸥计划”?
该计划并非普通培训,而是一个“实战化、小班化、终身制” 的企业家成长平台。它将创业者比作善于乘风破浪的海鸥,助力他们跨越从技术到市场的鸿沟,在产业浪潮中搏击前行。课程涵盖战略、产品、组织、客户、财务、政策六大模块,全年12期课程共144课时。首期45名学员均来自信息港已落地的“5213”项目创始人,借此形成高黏性、强互动的创业社群。
“海鸥计划”还配备了一支约30人的“陪跑导师团”,成员来自政府、产业、资本与专业机构,结合线上“小海鸥”平台实现“一企一档”精准赋能,构建起“课程+陪跑+平台”三维支持体系。“它绝不是一座孤岛,而是连接信息港整个产业生态的枢纽。”信息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鸥计划”将为项目提供从初创、成长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科技企业专属的“成长港湾”和“首创基地”。
这种服务的链接,也体现在信息港构建的多元化金融支持网络中。当天,萧经开“基金会客厅”在信息港启用,首期打造近2000平方米共享空间,吸引财通证券、萧经开产业基金子基金与银行入驻,并挂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服务闭环。此外,信息港与萧山农商银行合作推出“芯创贷”,提供100亿元专项信贷,最低利率2.2%,精准助力人工智能等硬科技赛道企业成长。
初创企业“芯”生态
信息港历经十余年培育,已成为萧山“5213”计划的主力平台。2025年第二批“5213”项目申报中,信息港共有21家企业入选,占全区总数的41%;而在第一批中,信息港初创型项目入选数更是位列萧山第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港的“5213”企业中,人工智能领域占比显著。这批企业不仅具备前沿技术实力,也与信息港正在打造的“芯创产业社区”高度协同。比如成立于2024年9月的立华芯科技,核心团队源自北京大学,专注光电融合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而循泽半导体则在三年内实现8寸、12寸单晶硅片倒角机技术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信息港“芯”生态的技术底座。
今年8月,萧山区发布人工智能三大战略社区——芯模、芯创、芯机社区,其中芯创社区正是以信息港为核心载体,以“AI+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在三年内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高地。
接下来,信息港将以“AI+医疗”产业为引领,整合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等高能级平台资源,推进校企联合培养、青年科学家社区建设与人才双向共享机制,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比如,园区将投入1.5亿元实施一体化改造,打造场景对接中心、产品体验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服务空间;优化中心广场、屋顶花园等景观空间,构建“泛社交”创业环境;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形成“宜居宜业”的完整生态圈。在这里,政策、资本、产业与空间正形成共振,托举每一只“海鸥”飞越技术山海,抵达产业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