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日前,在诸暨市城东初级中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分组采集不同光线、角度下的人脸图像,观察屏幕上的识别率变化,热烈讨论算法背后的奥秘。这是学校人工智能课堂《人脸上的密码》中常见的“实验探究”环节。在这里,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停留在概念中的“新鲜事物”,而已成为一门“人人能听懂、人人敢动手”的通识型课程。
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城东初中始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探究。“原来AI并不遥远,而是一个能亲手触摸的科学世界。”同学们纷纷感慨。学校还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开发“AI+科学探究”“AI+创意设计”等课程,让人工智能与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相互交叉,拓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样的课堂实践,是绍兴市全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一个具体切面。新学期以来,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绍兴中小学的教学创新、管理评价与学生成长,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力量”。
自2021年起,绍兴逐步构建智慧校园三级建设体系,兼顾普及与引领。2023至2024年,全市分两批建成42所智慧校园标杆校,其中8所为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校,区域推进格局初步形成。
今年1月,绍兴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建设方案》,明确25项重点任务,覆盖环境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学生素养四大板块。目前,全市6个区、县(市)已实现人工智能科创活动常态化开展,形成“一区一AI品牌、一区一AI团队”的发展生态。
为推动教育均衡,今年秋季,市教育局还遴选了18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普惠教学,为每校配送10节普及课,涵盖通识与开源硬件两大模块。课程以“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实践”为主线,让学生在控制小车巡线、编程实现语音识别等任务中,理解人工智能如何与环境互动。
人工智能不仅重塑课堂形态,更正在变革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在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一款基于AI大模型定制的“AI思想家”平台已无缝接入备课、授课、学习与教研全流程。该系统通过无感采集教学数据,构建智能评价体系,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跨越。数据显示,实施以来,学生学业成绩平均提高5.6%,课堂参与度提升11.4%,教师教学效率提高8.9%。
以赛促学、以创促教,是绍兴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另一重要路径。全市每年举办机器人、创客、数字创作等十余场科创竞赛,寒暑假则推出“iTech人工智能公益课程”百余门免费资源,构建“项目+师资+资源”全链条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