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推行“融救助”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据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宜川县集义镇新庄村的刘金龙一家4口围坐在暖和的炕头,拉着家常,庆祝“陕北小年”。

两年前,刘金龙的小儿子患上白血病,治疗费用高达30多万元。这对干了一辈子农活儿的刘金龙来说,根本无力承担。

在宜川县融救助中心的帮助下,刘金龙家被整户纳入农村低保,享受低保医疗救助、“急难重特”资金池救助、小天使基金等6项叠加救助项目。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延安市积极探索“融救助”机制,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横向拓宽救助范围,纵向延伸救助链条,长远优化救助模式,让有困难的群众得到最大化的救助。

覆盖全面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刘金龙家的困难并非个例。如何让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2022年3月,宜川县组织调研,发现全县承担救助职责的部门众多,资金项目分散、信息不对称,重复救助、救助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救助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022年6月,宜川县组建成立融救助中心,先后将民政、妇联、残联等21个部门、单位的56个救助项目“归于一口”,在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支付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把民政基本救助、行业专项救助、社会慈善帮扶串成“救助链”,把过去部门之间的“背靠背”变为“面对面”,让救助对象、救助项目更加精准。

“融救助”机制推行后,群众如何申请社会救助?日前,记者来到宜川县融救助中心一探究竟。

中心的4个救助受理窗口,涉及生活、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司法六大类。具体救助类别、项目名称等内容张贴在显眼位置,一旁的显示屏上,救助项目的办理时限、办理方式等重要信息滚动播放。

“融救助中心受理救助事项后,工作人员首先核查群众家庭情况,匹配相对应的救助政策,拟定初步救助意见,综合研判小组召开会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审定,并出具综合研判意见函,最后相关部门实施救助。”宜川县融救助中心负责人呼东安说,他们还实行“急事急办、一事一议”,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宜川县投资研发了跨部门、多层次、可共享的融救助信息平台“宜川融救助”APP,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救助政策、申请救助、关注进度、查询结果。

精准服务

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多亏了融救助平台的帮助,我们一家人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宜川县秋林镇公城村村民呼菊莲感慨。

父亲智力残疾,母亲因病去世,15岁的袁楷博现由奶奶呼菊莲和爷爷照料。两位老人均年过六旬,体弱多病,家中无固定收入。

公城村融救助信息员了解情况后,迅速上报并为其提交了救助申请。经调查核实、综合研判后,宜川县融救助中心将袁楷博父亲纳入农村低保,并为他落实光伏公益性岗位、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多项救助政策;将袁楷博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袁楷博每年享受1.08万元;为呼菊莲落实秦女子关爱妇儿行动项目资金2500元。

宜川县在7个乡镇(街道)设置融救助服务点,117名村级融救助信息员与县级融救助中心构成了“融救助”网络体系,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2024年,辖区内共新增28户受助群众,大部分都是村级融救助信息员主动发现、及时上报的。”宜川县丹州街道融救助服务点负责人王凡涛说,“信息员距离群众最近,在日常工作中能随时了解群众的家庭变动情况,也会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防返贫动态监测和低收入人口筛查预警等工作,在走访中发现需要救助的群众,主动服务,帮助他们申请救助。”

“‘融救助’机制最显著的特点是精准,既有救助对象的精准核对,又有救助政策的精准核定,在不增加额外支出的情况下,让困难群众得到最大化救助。”呼东安说,“以前,具有社会救助职能的部门各管一部分,困难群众要到多个部门进行咨询、申请。现在,‘一次通办’既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又解决了群众求助难、重复跑问题,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

截至目前,宜川县共实施救助项目392批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87亿元,惠及群众1.43万户2.92万人次。其中,3722人享受2项救助政策,人均7801元;1562人享受3项政策,人均12439元;361人享受4项政策及以上,人均15956元。

主动服务、政策找人……如今,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完善,宜川县乃至延安市群众纷纷点赞“融救助”机制。

多元参与

打造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2024年3月5日,延安市召开“融救助”机制创新工作现场会,全面推广“融救助”机制,加快推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高位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延安各县(市、区)委、政府统一成立“融救助”机制创新领导小组,按照“宜川模式”,对所有救助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梳理和流程再造,相继建立起“融救助”三级服务网络。延安市社会救助呈现“物质+服务”的多维度综合型新态势。

宜川县对接社会培训机构免费提供“天使学位”,组建“爱心妈妈”服务队亲情帮扶,创新建立“双岗”失独家庭联系人制度,采取“双向认可、一岗双助”的方式拓宽困难群众就业渠道,使“融救助”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黄龙县积极对接爱心企业和慈善资源,开展“新苗困境儿童”救助,对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救助帮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吴起县创新开展“融救助”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开展“政策+技能+就业+产业+金融”帮扶救助;对缺乏劳动能力的群众,探索提供生活类、照护类、支持类等方面救助。

如今,延安各县(市、区)的“融救助”工作多点开花、各有特色,正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延安经验的“融救助+天使学位+心理疏导+就业服务”多元社会救助路径。

“融救助”机制全面推广以来,延安累计实施救助8.05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06亿元。

“我们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机制创新,积极推广宜川县‘融救助’机制创新经验,使各项政策更加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回应群众诉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困难群众利益,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和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延安市民政局局长何树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