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聚力“原地倍增” 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

据湖南省工信厅消息,2024年,衡阳市工业经济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工业技改投资、工业固定投资分别以32.4%、20.9%的增速领跑全省一类市州;新增百亿企业1家,工业百亿企业总数达3家;71个原地倍增示范项目蓄势待发,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536亿元……这一组组数据,是我市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原地倍增”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经济向“新”而行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衡阳市以“家底思维”深耕存量企业潜力,以创新驱动重塑产业格局,以全要素保障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工业提质增效的特色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擘画蓝图  精准施策育强动能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而存量企业则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盘”。

衡阳市坚持高位推动,将“原地倍增”作为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构建起“目标引领+分类培育+机制保障”的立体化推进体系。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召开高规格推进大会,市县领导联点帮扶企业,累计解决用地、融资、人才等问题1055个,解决率达95.6%。通过“示范引领、动态更新”的培育机制,2024年选定55家示范企业(项目),新增产值100亿元;2025年再选定71家(个),形成“滚动推进、梯次突破”的倍增格局。

分类施策的精准打法,让不同赛道企业焕发活力。我市对先导科技集团、五矿铜业等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专班”服务,推动先导科技117亿元投资项目落地,实现年产值30亿元;衡钢集团投资78亿元建设全球领先的特大口径连轧管项目,2025年产值有望突破150亿元;南岳电控投入1.5亿元打造数字化车间,该车间实现产值从3000万元到1亿元的跃升。差异化培育策略下,全市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创新驱动锻造硬核  要素保障厚植沃土

在镭目科技的实验室内,科研团队正攻关新一代冶金智能装备技术。这家入选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正是衡阳创新生态的受益者。

近年来,衡阳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在衡高校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合新材料等3个项目入选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7个。瑞达电源投资10.5亿元打造的固态铅碳电池产业园,更以技术突破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产值税收双倍增。

要素保障的“组合拳”则为倍增计划注入强劲动力。土地供给方面,金杯电工周边67.75亩商业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为企业扩产腾出空间;金融服务上,创新“奖贷联动”模式带动20倍社会投资,衡阳国投集团支持金翼有色新建生产线,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翻番;人才支撑中,“人才雁阵”计划三年输送2.1万名专业人才,占全市新引进人才的70%。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企业敢投、敢闯、敢干。

直面挑战再攀高峰  蓄势赋能向新而行

尽管成效显著,衡阳市清醒认识到挑战犹存:部分企业面临订单波动、成本上升压力,产业链协同需加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待打通。对此,我市已谋划新一轮攻坚——

聚焦“稳五进三布二”战略,推动输变电、盐卤化工、智能衡器计量三大主导产业突破,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升级“双轮驱动”,新建2家制造业中试平台、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免申即享”服务模式,用好“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为71个示范项目提供全周期护航。

“工业倍增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擦亮“原地倍增”招牌,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衡阳经验。站在新的起点,衡阳正以“倍增”之笔,书写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