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农技为钥启“农智” 打开农业发展“新格局”

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他拉哈镇盐碱地秋收现场,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负责人介绍,这片昔日废弃盐碱地,如今稻金黄喜丰收,得益于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位农业专家的全程技术帮扶。

每年,科研人员都从年初的选种用种上下功夫,使用自己繁育的抗盐碱水稻品种,并针对苏打盐碱土土壤板结、pH值高、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等障碍因素,在盐碱地水稻保产配套栽培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有机肥等产品,开展中度盐碱地产能提升集成技术示范。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适种,“平整、置换、降碱、干扰、提质”五位一体的科学化、系统化盐碱地改良集成技术应运而生,使盐碱地亩产逐年提升。

“十四五”期间,大庆市不仅在盐碱地上下力气做文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大庆市农业基本农田内,更是大面积落实“单产提升”农业发展核心任务,精准制定种植业重点推广项目计划,针对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筛选并推广了一批“接地气、能落地、见效快”的实用新技术、新模式。其中,玉米提质增效技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大豆大垄密植栽培等核心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面积高达7262万亩次。

为确保技术真正“走进田间、惠及农户”,大庆市还同步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大庆市农技推广中心各学科专家们深入乡镇村屯,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户13.1万人次,通过“理论授课+田间实操”,让农民群众“学得会、用得上”。

截至目前,各项新技术落地率已超90%,真正实现了把农业科技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让“良田”产出更多“好粮”,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庆粮食产量行稳致远。数据显示,2024年大庆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68.5万亩、同比增长0.3%,粮食产量93.14亿斤、同比增长1.03%。2025年大庆市粮食作物实播面积1124.3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超额完成1060万亩的目标。

粮食安全,既要“产得出”,更要“保得住”。大庆深刻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五年间,全面构建起“监测-预警-防控”全链条病虫害防治体系,以“早发现、准判断、快处置”的工作思路,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十四五”期间,大庆市累计建成498个病虫监测点,聘任498名基层植保员,配备智能监测设备1000余台。这些分布在田间地头的“千里眼”,24小时实时监测玉米螟、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确保病虫害苗头早发现、早预警。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190余期,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为科学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防控环节,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大庆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6%,绿色防控覆盖率超67%,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让“黑土”永葆“生机”。近五年,大庆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这一关键领域,推进农业废弃物“全链条回收、资源化利用”,守护黑土地的“绿色底色”。

重点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链条回收”。农膜回收方面,建成188个回收站点,回收率提升到90%;农药包装回收方面,构建“村屯收集-门店暂存-县级处置”体系,建成1150个回收站点加大回收量,使黑土地真正实现了“种得好、护得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展望未来,大庆市正持续深化“技术推广+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更多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为大庆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