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省政府网站消息,一度电,蕴含能源转型的含“金”量。
今年年初,海南省内首次绿色电力直接交易顺利组织完成,交易电量562.5万千瓦时,实现电力交易模式新的突破。
一条生产线,变身成为“捕碳高手”。
华润水泥(昌江)有限公司厂区,我省首个年捕集利用6万吨二氧化碳项目在此落户。水泥生产线上应用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能将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并实现循环利用,变“碳”为“宝”。
一间车间,创新改造为用水“减负”。
在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持续推进节水技术创新,通过构建“工艺节水-分级回用-智慧管控”三级水循环体系,让一滴水“榨”出多重价值,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连年行业领跑。
着眼未来,如何激发“绿色动能”?一个个向“绿”而兴的产业故事里有答案。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生态环境底色“向新”——去年,海南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这是我省连续第三年获得优秀等次。PM2.5浓度12微克/立方米,省控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96.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9.9%,均为“十四五”以来最优水平。
标志性工程“刷新”——系统推进“2+N”标志性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新能源汽车、禁塑、装配式建筑等标志性工程取得新的积极进展。
绿色活力持续释放——去年,海南省绿电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完成“绿电绿证”交易电量1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5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3.6%,“碳中和贷”“绿电绿证”等碳减排工具带动碳减排量近200万吨。
“两山”转化“上新”——完成五指山大叶茶碳足迹核算研究、碳标识生态价值提升方案,试点建立热带滨海城市GEP评价考核体系。赤田水库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
多措并举“碳”路向前——以争当“双碳”优等生的担当,厚植优势、探路先行,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出台具有海南特色、陆海统筹的省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地方标准。
绿水青山的“身价”不断提升——今年3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3年度GEP核算结果出炉:由2019年度的2045.13亿元提升至2087.52亿元,单位面积GEP由2019年度的0.46亿元/平方公里增长到0.49亿元/平方公里。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转型——“碳中和贷”“门票收益权质押贷”“生态旅游贷”“林权抵押普惠贷”等绿色信贷创新产品贷款不断落地,实现ESG挂钩贷款、“绿电+绿证”可持续发展双挂钩贷款发放零的突破。
从生态治理的常抓不懈到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海南逐绿而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未来,海南将充分发挥政策、资源和产业等叠加优势,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氢能、储能、生物质能、碳捕捉等绿色未来产业,谋划建设一批低碳园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产业发展的“含绿量”提升经济增长的“含金量”。逐绿前行,海南向绿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