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推动粽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据海南省政府网站消息,“儋州粽是很讲究的,这是多年来儋州粽一直畅销的原因。”6月1日,在2024年海南粽子行业创新争优竞赛省级决赛现场,儋州粽子行业协会会长简国平骄傲地展示着儋州粽子,粽味飘香、粽体青绿,糯而不烂、咸甜适口,这便是历史悠久、备受消费者喜爱的儋州粽。

儋州粽如何“讲究”?首先是用料讲究,“儋州粽用料新鲜扎实。”简国平说,猪肉要农家养殖、新鲜宰杀的,鸭蛋要本地美味鲜香、油润饱满的跑海鸭蛋,搭配上野生粽叶、火山岩地区种植的糯米,组合在一起,便组成了食客“舌尖上的儋州粽”。

用料有讲究,生产流程也有讲究。在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包粽工每人还配有一个食品秤,每包一个粽子都要给它称“体重”,力求每个出品的粽子,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重量。不仅如此,粽子的外貌也有“模板”,为五角粽、呈金字塔形,中间一角高,底部平面四角,沿中间角对称各扎两道线。“这样做出来的粽子结实,煮熟后剥开,糯米表面泛着青绿色。”生产部负责人吴丽卯说,“这些统一的标准,有利于我们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吴丽卯所说的标准,来源于《地理标志产品 儋州粽子》地方标准。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儋州粽子”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从事儋州粽子生产的厂家必须按照地方标准来生产。

“最传统的蛋黄猪肉粽中,糯米、猪肉、跑海鸭咸蛋黄的比例为2两米、2两肉、1颗蛋。”参与制定标准的儋州粽子传承人孙少仁说,除了材料配比,该标准还对生产工艺流程、卫生指标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厂家可以根据标准适当创新,但产品质量必须符合规范。

“煮粽子最怕出现糯米夹生,经过多年实践,我们配备了先进的蒸煮设备,通过低压蒸煮的方式降低粽子夹生的几率,而且一次可以煮1000个粽子,效率大大提高,煮出的粽子风味也更佳。”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传明说。

“最近根据订单量,每天要生产8000至1万个粽子,这两天也在计划多开一条生产线,多增加人手。”吴丽卯一边跟记者聊粽子,手上没有停下粽子生产工作。

此外,儋州粽子的产品创新也有讲究。除了传统的蛋黄猪肉粽、蛋黄豆粽外,近年来,儋州粽子出现了许多“新花样”。在海南粽子行业创新争优竞赛中,来自海南省儋礼黄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儋礼黄皮”)的黄皮粽在传统儋州猪肉蛋黄粽的基础上融入本地百年黄皮,引人食指大动,在创新粽子竞赛中获得了创意奖。

“黄皮粽的制作并不复杂,泡发后的糯米加适量盐和黄皮叶粉调味,与五花肉、咸蛋黄、黄皮果干一起包进粽叶里,经过煮制,具有独特黄皮风味的粽子就出炉了。”儋礼黄皮负责人符明堂介绍,黄皮粽子清新解腻,自2022年起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青睐,明年将大面积推广。

而海南海殿堂食品有限公司则融入了海洋饮食习惯,将干鲍鱼、干鱿鱼、干虾条等海货加入传统儋州猪肉蛋黄粽中,用传统柴火慢煮12个小时,让食客在粽子中尝到源自大海的味道。

此外,儋州还开发推出鸡屎藤粽、斑斓粽等不同口味的粽子,多样化、个性化的口味让儋州粽子焕发了新的生机。简国平介绍,2023年儋州粽子产值达1.5亿元,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16个省市。

“未来将继续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儋州粽子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同时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粽子质量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儋州粽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正宗的儋州粽子。”简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