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以农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据河南省政府网站消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周口市立足县域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要求,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率先建成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之一,多策并举,强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带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周口市已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为引领、市级产业园为骨干、县级产业园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聚焦品牌培育,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眼下,位于扶沟县吕潭乡杨村岗村的4000多亩西兰花迎来采摘季,放眼望去,一颗颗深绿色的西兰花隐藏在绿叶中,宛如碧波荡漾的湖面。菜农正忙着采摘西兰花,分拣、装筐、搬运、装车,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2023年9月,“扶沟西兰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二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吕潭乡紧紧围绕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西兰花小镇”。每年春秋两季,该乡西兰花种植面积超5万亩,年产量10余万吨、产值2.5亿元左右,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让西兰花变为“致富花”。

近年来,周口市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发展,形成了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发展格局,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覆盖率在60%以上,一二三产总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5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率在60%以上。

目前,全市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4个,创建区域公用品牌10个、农业企业品牌19个、特色农产品品牌6个,培育了商水肉鸽、扶沟蔬菜、项城白芝麻、太康辣椒、沈丘槐山羊、淮阳花生、西华食用菌、鹿邑芹菜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特色产业品牌。

聚焦科技创新,打造农业创新“摇篮”

立冬已过,正是冬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对监测设备、喷灌设备、智能农机进行实时调控,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信息一目了然。

如今的周口农业,“镐锄镰犁”逐渐退场,智能化的“金戈铁马”走进农田,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产业发展不光要有扎实基础,更要有科技创新的助力,才能让产业持续保持旺盛发展活力。作为周口市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建有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2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承担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和省重大专项3项、省重点研发专项2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34项,实现经济效益增收2.76亿元。

近年来,周口市不断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创业创新的“摇篮”。园区内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周口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养殖废物综合利用率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聚焦集群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伴着机器的轰鸣,商水县青禾家庭农场红薯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犁铧上下转动来回穿梭,一垄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

“我们的红薯亩产5000斤左右,直接销售鲜红薯,每亩可收入4000多元。白薯亩产7000斤左右,主要用于深加工,亩产值8000元左右。”青禾家庭农场负责人赵怀芝介绍。

近年来,商水县通过采取“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种植红薯面积10万余亩,形成了一条集育苗、种植、收购、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红薯经济”如今已成为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周口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构建种养有机结合,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2家、家庭农场3.7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4万家,市、县级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在80%和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分别在3:1和2.5:1以上,创建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下一步,周口市将持续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园特色化布局、差异化发展、品牌化建设,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引领周口市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