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省政府网站消息,6月12日至14日,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有关人员齐聚天鹅之城,全面分析畜间人兽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形势和任务,交流分享防控做法与经验,为畜牧业健康繁荣发展前景建言献策。
这场全国性会议,缘何“花落”三门峡?这缘于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养殖业新格局,从而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境内丘陵起伏,塬川并存,“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形特征为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条件。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工作,针对全市畜牧等重点乡村特色产业,实行“链长制”推进,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全市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5.52亿元。
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22年,全市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10.43万吨、6.52万吨和2.97万吨。其中,出栏生猪105万头、牛7.3万头、羊42.7万只、禽863万只。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种类丰富,交易活跃。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2023年,全市新建在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46.13亿元,已完成投资9.84亿元。其中渑池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0.5亿元,已完成投资5.75亿元,目前4个分场正在建设,已存栏生猪近万头,其中种猪4808头。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并配套建设100万头屠宰加工场和饲料加工厂。灵宝东方希望牧业有限公司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已完成投资2亿元。目前两个分场正在建设,建成后存栏种猪5000头,年出栏商品猪12.5万头。三门峡泰帮农牧有限公司祖代种猪场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后存栏纯种母猪1.2万头,年出栏种猪9万头,目前已完成投资600余万元。灵宝温氏禽业有限公司年出栏2500万羽肉鸡项目计划总投资2.5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办公区已建设完毕。
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型龙头企业得到积极运用。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有18家,其中省级5家。调猪向调肉转变,新建改扩建30万头以上生猪屠宰加工企业3个,新增和盘活优质生猪屠宰产能110万头。乳品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乳制品3.4万吨。河南三隆乳业食品有限公司10万吨乳品加工项目以及灵宝温氏禽业有限公司2500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建设。畜禽种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有种畜禽场8家。我市的卢氏鸡是河南省优良地方品种,具有“三高一低”(高锌、高硒、高碘、低胆固醇)的优点,2003年先后列入《河南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0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存栏10万余只。豫西黑猪于2021年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和认定,成为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又一张特色名片。渑池县、陕州区、卢氏县进入全省40个养牛大县培育县行列,陕州区进入全省30个肉羊大县培育县行列。
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活动,制、修订畜禽养殖等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农药兽药使用减量专项行动等活动,兽药使用更加安全规范;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机制,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今年以来,全市开具农产品合格证55848张,附证上市农产品10.3万吨,全市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大力推行以种定养、种养结合、高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粪污全量收集,堆积发酵还田利用,畜—沼—果(菜)异位发酵、粪污垫料回用和发酵床养鸡等技术,重点解决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难题,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157家规模养殖场中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创建省级美丽牧场8家。
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近年,我市以“防风险、保安全”总目标统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总要求,通过健全责任体系、组织开展强制免疫、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稳步推进人兽共患病防控等措施,持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有效维护了我市生产发展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
不断压实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压实县级责任。每年年初及时起草《三门峡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有效压实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将动物疫病网格化管理制度拓展至所有养殖场户,市、县、乡、村四级网格体系日趋完善,夯实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责任。落实联防联控责任。及时调整更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做到信息沟通高效,工作衔接顺畅。强化主体责任。通过发放告知书、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相关疫病防控知识,强化养殖场(户)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意识。
集中免疫工作常抓不懈。集中免疫前,下发年度《三门峡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动物流行病学与监测计划》等文件,全面部署集中免疫工作。结合动物疫病发生规律,及时组织订购强制免疫疫苗,组织开展强制免疫工作。2022年,我市共免疫生猪105.1万头、牛11.86万头、羊41.3万只、家禽479万羽,做到应免尽免,抗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上,圆满完成目标任务。2023年春季,我市共免疫生猪54.38万头、牛7.16万头、羊21.67万只、家禽238万羽,免疫效果评价正在陆续开展。“先打后补”免疫政策改革持续进行。组织业务部门持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先打后补”免疫政策等宣传力度,并尽最大努力解决技术障碍。今年以来,全市共有28家养殖场(户)参与了“先打后补”工作,较去年翻了一番。
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强化布病防控。整理相关配套文件及技术规范,要求各县(市、区)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按时完成任务;规范开展奶畜免疫,今年全市免疫奶牛场备案率达到100%;加大布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培训班4次,培训人员280余人次。二是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我市是野生候鸟迁徙地,每年野生候鸟到来之际,我市及时下发相关文件,加强与林业部门沟通协调,严防禽流感疫情发生。
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2022年,市本级累计完成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8636份,完成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的血清学监测180份。今年以来,市本级共检测样品2125份,其中病原学1275份、血清学850份,为养殖场的疫病防控、免疫、净化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及时更新调整辖区监测网点,目前全市共设立一、二、三级疫情监测点79个,其中一级监测网点14个、二级监测网点31个、三级监测网点34个,布局合理,科学规范。制定了年度动物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市、县两级开展流调工作。2022年,相关部门撰写了12篇三门峡市主要动物疫病疫情分析报告、12篇屠宰场非洲猪瘟疫情分析报告、12篇无害化处理场点的疫情分析报告和4篇三门峡市季度疫病疫情分析报告,为辖区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动物疫病源头防控不断强化。组织各县(市、区)认真学习最新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做到规范审查,从严发证。截至目前,全市共发证87份。指导各地认真学习《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为养殖场(户)及无害化处理场规范科学处理病死畜禽提供技术指导。持续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力度,建立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台账,确保彻底处理病死畜禽,严防病死畜禽流向餐桌。指导各县(市、区)规范开展数据统计、审核把关、公开公示、汇总上报等工作,将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更加规范。严格落实动物疫情管理“三准备一值守”相关要求,及时调整应急指挥部成员名单,确保应急处置指挥有力。对照《河南省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补充更新应急物资,每季度按时上报省厅。下发《关于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确保拿得出管得好。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信息畅通。
畜牧业潜能不断释放
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将坚持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做强生猪、做大牛羊、做优家禽,推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产品消费需求,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六化”发展——
推进区域化布局。在灵宝市、渑池县建设200万头现代生猪养殖基地和全产业链优势区;在渑池县、陕州区、灵宝市、卢氏县建设现代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和全产业链优势区;在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和现代奶业加工区;在湖滨区、渑池县、陕州区、灵宝市、卢氏县建设家禽产业优势产业带。
推进规模化养殖。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层次高、辐射能力强的大型养殖企业和养牛养羊大县,提高产能和带动能力;积极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养殖和精深加工企业,肉牛肉羊生产方面大力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公司+合作社+农户”“集体(投资平台等)建场、养殖主体经营”等发展方式。
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设施装备升级,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养牛养羊大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引领、适度规模企业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牧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标准化水平。
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推动畜产品流通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支持建设区域性生猪网络交易平台,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生猪屠宰精深加工企业,完善和延伸生猪产业链;支持本地乳品加工企业持续提升加工生产能力,着力打造奶业产业集群。
推进绿色化发展。科学划定、调整禁养区,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规范使用饲料兽药,推广低氮、低磷和低矿物质饲料产品,积极开展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美丽牧场”创建活动。
推进品牌化提升。大力推进以绿色为主导的“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和生产,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畜产品品牌;围绕豫西黑猪、卢氏鸡、豫西脂尾羊等特色畜产品主产区建设,培育一批企业知名优良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品牌保护,引导企业及时注册商标、申请核心技术专利,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建强六大支撑体系——
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兽医实验室建设,确保场所、设施设备、人员、经费到位,提高监测预警和生物安全水平;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及网格化管理,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科学调整应急物资的品类、规模,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符合我市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创建畜禽核心育种场,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加大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快卢氏鸡、豫西脂尾羊、豫西黑猪等地方品种保护及开发利用。
强化饲料饲草体系建设。支持培育饲料领军企业,实施饲料原料提质工程,调整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推广饲料玉米和优质牧草新品种;加强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粮改饲,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引导养殖企业配套建设饲草基地,培育一批草畜配套示范企业;建立健全秸秆和饲草收加储运体系,发展专业化收储企业和服务组织。
强化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推合作力度,积极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聚焦生物安全、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发、引进、应用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才投身畜牧业创新创业,强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广应用人工授精、全混合日粮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
强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疫病防控、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测预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网上培训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探索开展数字畜牧业建设,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加快智能化改造;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电子档案,推广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结合销售模式;指导企业开展数据直联直报,构建畜牧业动态数据库,促进技术、营销和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与产业有机融合,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率先实现畜牧业信息化。
强化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提升风险预警水平;推行网格化监管,实行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提高源头治理能力;严格执法办案,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并将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强化“两法”衔接,形成执法合力,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