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省政府网站消息,春日开封,生机盎然。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多为黏土、壤土和沙土,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开封的农业人口约392万人,耕地面积591万亩,粮食产量已突破300万吨,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瓜菜重要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确保农产品供给、国家粮食安全是政治责任,也是粮食主产区党委、政府应有的担当。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强调,开封各级党委要把粮食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部署,协调各方重视和支持粮食安全工作,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保障粮食安全各项工作。
开封市摸索出粮食生产新模式,迸发出粮食增产增收新动能,全市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高产典型不断涌现,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悉,近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保持在280万吨以上。开封市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七连丰”。
记者日前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看到,这里小麦长势喜人。这里的农户只需打开手机点几个按钮,田间的喷灌设施就开始作业,水花均匀地浇灌着麦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开封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把项目立项关、工程建设关、竣工验收关,不断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开封市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开封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8%,高标准农田区域亩产实现粮食“吨粮”目标,较非高标准农田区域平均亩产增加150公斤以上。
据了解,去年开封市克服疫情、汛情影响,抢抓机遇、精心组织,完成了43.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开封市尉氏县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中央级媒体重磅报道开封市工作经验。
开封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民生工程及重大项目管理责任制考核。市、县两级政府都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封市还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制度、工作进度周通报制度,并把该项工作纳入市重点工作周交办。市政府月初通报点评,每月组织高标准农田项目观摩评比,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开封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统一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开发。按照农田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思路,聘请专业设计团队深入项目区勘察设计。在形成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后,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组织省、市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使规划的每个工程都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开封市积极推广“县、乡、村、监理、审计”共同参与的五方联动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上,开封市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建立管护机制,狠抓管护落实,确保管护效果。
开封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以节水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创建为抓手,按照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建设标准,融合“5G+智慧农业”先进技术,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河南省首座“农田5G+智慧农业基站”在开封市尉氏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设立。该项目将利用5G技术的高带宽、低延时、广接入等特点,使智慧农业在农业物联网、智慧种植技术、农产品溯源、科学管理、劳动力管理等方面更加精准、高效、智能。
除了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封市还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试行推广“田长制”,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保护机制;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保障粮食种植面积。近年来,开封市先后与青海、甘肃、四川、宁夏、云南、重庆等省市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粮食购销量实现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经济不断增强,“汴粮汴用”“汴粮全国用”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