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多措并举提振农产品消费助农增收

福建省政府网站消息,10月18日,“三明蜜桔”推介会在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举办,现场热闹非凡。“西际蜜桔品质优异,我们今年订购了75万多公斤,销售情况非常好。”上海花儿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一峰因沪明对口合作与西际结缘。

在采摘节启幕前的10月3日,“数字大礼”——“莘林农业”小程序正式上线,页面上西际蜜桔、大竹鲜笋等特色农产品的推介卡片格外醒目,从此,散客不用再等批发商,手机上就能直接下单买走新鲜的山里货。“一直以来,西际蜜桔多走中低端批发模式,没有直接触达消费者。现在小程序上线,虽说预订的量还不算大,但每天都有订单。”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扬炳喜上眉梢。

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西际蜜桔“出圈”并非偶然。近年来,村里主动拓展市场,跑展会、办品鉴会成为常态,2023年更凭借过硬品质入选杭州亚运会采购水果名单,知名度大幅提升。今年9月以来,每天都有二三十辆货车满载蜜桔驶出山村,预计年产量突破2600万吨。

而这,只是我市提振农产品消费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商务、供销、农林集团等部门,打出展会、定制、直播等“组合拳”,助力“绿都明品”走出大山、走俏全国,切实助农增收。

以展会为桥梁,三明市通过在上海、泉州、义乌等地举办“绿都明品”品鉴推介会,开展大田美人茶开茶节、“三明蜜桔”桔王争霸赛等专场活动,邀请全国大型采购商来明开展“产地行”直接对接采购商、渠道商及供应链企业,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等形式,持续打响“绿都明品”品牌。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累计组织170余家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18场。其中,在义乌举办的现代农业专场招商暨“绿都明品”推介会上,采购商与30多家三明企业达成3000余万元采购意向。

农产品如何“潮”起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本土企业与外地伙伴携手,从包装设计到产品形态,为农产品量身打造“高端形象”。大田县美人茶企和上海企业合作开发礼品茶、伴手礼,每泡茶叶比同类产品贵出30%,年新增订单约300万元;尤溪县黑木耳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礼盒后,半斤装售价59元,溢价超3成;三元区浩天食品春节推出的高端黑猪肉礼盒,迅速卖出近5000份,货值超150万元,比普通黑猪肉价格高出30%。

线下定制提身价,线上直播拓销路。市商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与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签下《流量扶持协议》,给农特产品开通“专属流量通道”。今年1-7月,全市重点电商企业直播超669场,带动线上销售超6800万元,其中,熏鸭等产品线上销售超5000万元。沙县区还在全省首创“供销+AI”模式,自开播以来,200多场直播销售近54万元;宁化县安乐镇的多肉直播,每场吸引粉丝8000到10000人,年产值超380万元。

农产品走俏“云端”,如何抢“鲜”出山?当地邮政管理部门联合交通、商务等部门,通过“邮快”“客货邮融合”等模式,将快递服务点延伸至村口,解决农产品出山“物流难题”。建宁县整合全省地理标志产品、优质合作社及电商平台资源,为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全链条支持。今年7月,建宁黄桃直播活动吸引超100万人次观看,单日订单3万单,销售9万公斤,销售额超170万元。

我市还探索“认养认购”新模式,让城市消费者直接“链接”乡村田间,为农户提前锁定收益:建宁县都团村打造有机村,省农业农村厅、邮政管理局、厦门国贸等单位认养200多亩有机稻和有机莲基地,年销售额约15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6万元;三元区陈大镇靠上海企业认领开启“共享粮仓”,水稻收购溢价50%……

依托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机制,我市积极推动建立产销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制定产销主体和产品服务清单,加强销售体系建设,布局仓储物流,形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对口合作以来,全市成功对接上勤集团、光明食品、泉州市农投供应链公司等110余个重点销售渠道,在沪农产品年销售额近5亿元,新增在泉订单额近3亿元。

此外,大力推动“民宿+农业+文化+旅游”“赏花+采摘+产品直供”等模式,并结合特色产业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其中,泰宁状元茗茶庄通过“住宿+体验+消费”模式,实现民宿年收入40万元、带动茶叶销售13万元;建宁里心镇举办“花朝节”“采摘季”等活动,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如今,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已有875个,40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350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乡村。出实招、办实事三明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农户增收更稳,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农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