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装备制造业向高效协同绿色迈进

福建省政府网站消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已形成多元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全市拥有汽车及其零部件、铸锻件、工程机械、橡塑机械、数控机床等多条特色产业链,其中钢铁装备产业链规上企业超270家,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

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计完成装备企业数字化诊断96家(次),9个重点转型项目稳步推进。

为扫清转型障碍、夯实发展根基,我市着力构建政策体系与服务网络“双支撑”。政策层面,先后出台《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针对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制定专项举措,重点推进制造执行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应用。服务网络方面,促成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三明分院落地,依托该平台精准招引13家上海头部数字化服务商,可提供设备数据采集、数字孪生等定制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市数字化服务商数量已扩充至30家,行业专家顾问达42人,实现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服务全覆盖,为企业转型提供专业保障。

针对企业转型中面临的“不会转、不敢转”难题,我市采取诊断与培训“双向发力”策略。一方面,市工信局持续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行动,近两年累计服务装备企业96家(次),其中联合三明移动及上海产业研究院,重点完成33家规上企业诊断,装备行业占8家,通过“一对一”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路径。另一方面,同步推进人才培育,举办数字化转型培训,50余名政企代表深入学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组织上海专题研修班,实地考察上海电器、宝钢智慧工厂等标杆企业,借鉴先进经验。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开展3期分行业专项培训,覆盖150余人次,数字专员队伍规模扩充至120人,为产业转型储备充足人才力量。

重点项目建设加速产业迭代。三钢集团与宝信软件合作打造智控中心,实现炼钢、能源等环节集中管控与数据互联互通;南益机械底盘件智能生产线、世纪明飞铸锻件数字化车间等9个项目按序时推进,涵盖工程机械、发电装备等关键领域。基础设施保障持续升级,作为工信部第二批“千兆城市”,全市已建成5G基站超1万个,10G-PON端口4.9万个,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双千兆全覆盖。

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我市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逐步显现。金杨科技、海西重汽获评国家5G工厂,永安轴承、毅君机械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开诚机械制造协同管理平台、百特智能5G数字工厂等9个项目列入全市产业数字化典型案例集,正持续推动形成示范效应。通过数字化改造,装备企业普遍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其中能源管理系统优化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15%-20%,柔性生产模式减少原材料浪费30%以上。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供需匹配效率提升40%以上,协同研发周期缩短30%,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向高效、协同、绿色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