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作为“新中国光学的摇篮”,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曾诞生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光学领域十几项“中国第一”。7月1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聚焦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探寻其布局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增长极的生动实践。
在长春新区,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分07卫星进入发射前的系统验收阶段。作为我国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这里诞生的“吉林一号”卫星已从初代400公斤级迭代至20公斤级,批量化产线具备年产200颗遥感卫星、200颗通信卫星的能力。
长光卫星是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芯、光、星、车、网”中“星”的核心力量,形成了“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虹吸效应。在上游,带动了精密机械、光学零件等60余家本地企业融合发展;在下游,依托“吉林一号”海量遥感数据,为农林、环保、文旅等相关领域的200余家本地企业赋能。航天信息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成为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8次至40次重访。”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晓磊介绍,未来长光卫星将依托“吉林一号”星座在高分辨率和高重访能力上的技术优势,持续拓展“卫星+”应用场景,推动遥感数据服务从传统行业向更多新兴领域延伸。
光电信息产业的蓬勃活力,更在产业链的纵深布局中持续迸发。长春经开区打造的东北规模最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芯光智谷”,七大园中园形成特色集群。其中,一期、四期入驻了长光辰芯、长光大器、长光华大、长光辰英等“长光系”龙头企业,目前空间已饱和;二期签约企业40余户;三期部分企业已投入运营。“园区全面建成后,力争3年内入驻企业200户以上,产值达到400亿元。”长春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巍介绍道。
在长春经开区的光电产业园,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线阵图像传感器于日前上市。“通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我们目前已形成九大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市场发展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客户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经理助理张双成介绍,公司在机器视觉、科学仪器、医疗成像及专业影像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和技术突破,在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建立了领先的行业地位和规模化的市场基础。
从“星”光璀璨到“芯”光闪耀,近年来,长春市加快光电信息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力争在交叉和细分领域形成更多突破点。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达到900.2亿元,同比增长7.1%;培育了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建成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高性能CMOS传感器、新型激光器等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这些创新成果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擦亮“长春光谷”的金名片。
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长春市聚焦支持优质企业培育、新产品推广应用、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等方面,制定了20条政策,全力做好政策宣传、兑现落实。争取到“十五五”末,长春市光电信息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产业集群的星河,从单极突破到多链融合,长春以光电信息产业为支点,正撬动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新动能。在这里,一束光不仅照亮了光学元件的精密纹路,更照亮了东北振兴的新赛道,汇聚成驱动未来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