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茨岩塘镇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经济

据湖南省政府网站消息,阳春三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生机勃发。

茨岩塘镇是一片红色热土。1935年5月,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红二、六军团来到茨岩塘镇,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留下看不完的风景和讲不完的故事。

茨岩塘镇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经济,让红土地焕发新生机。

老区群众景区就业

走进茨岩塘镇,到处是当年红军战斗遗址,许多墙壁上绘满了红军战斗在龙山的场景。

1935年5月,红二、六军团来到龙山县茨岩塘镇,前后战斗233天,为当地带来革命曙光。红十八师作为最后一支红军队伍,从茨岩塘出发开始长征。

茨岩塘镇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入选“潇湘红八景”“锦绣潇湘”湖南旅游精品线路红色线路,现存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

铁锤落,火花起,一件件武器从这里送往前线。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

“茨岩那个塘边嘛哟,土家寨哟;男儿那个血性嘛哟,好人才啰。”讲解员杨昌位为大家唱起革命歌曲《望乡台》,曲调婉转,满是土家风情,游客纷纷鼓掌。

杨昌位今年75岁,在红军兵工厂担任讲解员已经8年了。“当年,我奶奶在红军被服厂工作,爷爷和父亲就在这里帮红军修理武器。”杨昌位说,他要一直守下去,把红军的故事讲给世人听。

“2023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茨岩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维胜介绍,该镇组建红军艺术团、红色讲解员队伍,带动村民1000余人在景区就业。

红色小镇产业腾飞

正是春耕时节,茨岩塘镇兴场坳村上千亩高标准农田,渠相通、路相连,机耕道路平整,村民正忙着播种育苗,到处一片忙碌景象。

“这是红二、六军团革命运动大生产历史基地,山腰上就是正在打造的大生产历史陈列馆。”兴场坳村党支部书记田万瑞告诉记者。

当年,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得到当地群众热情拥护,纷纷参与打土豪、分田地,不少群众还积极参军参战。战斗之余,红军帮助老百姓耕田、收庄稼,和群众打成一片。

为此,该村向党史挖资源、向县志找资料、向烈士寻足迹,先后挖掘革命先烈12名,打造花坛4000米、庭院39户、主题墙绘49幅、文化长廊广场1处,建成3公里的红色游步道,形成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红色历史感染人,红色文化鼓舞人,带动兴场坳村产业腾飞。

目前,该村共发展优质烤烟665亩、高山水稻100亩、特色蔬菜300亩、精品百合500亩,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还带动3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2023年发放劳务报酬30多万元。

“红土地上的小康,就要底色正、成色足!”茨岩塘镇党委书记向雪峰告诉记者,该镇以红色文旅引领、特色产业致富、轻型工业增效,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3.65万元,村村超过10万元。

红色品牌越唱越响

走进茨岩塘镇比溪村馋湘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阵阵腊肉香扑鼻而来;团建区,人们正在唱歌品茶打卡拍照。

“预计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分红2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20万元。”比溪村党支部书记袁士裕告诉记者,2023年12月,该村将闲置的老村部改造成厂房,开发村里的红色资源,引进企业走三产融合之路,打造集食宿游购娱为一体的新业态。

茨岩塘镇用活用足红色老区的品牌优势,积极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精心推出“甘露有礼”系列产品,建设“红军布鞋厂”,开办“红色掌柜”,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位于甘露村的红军食堂,布置古朴。红米饭、南瓜汤、蕨粉粑粑……一道道当地特色美食,成为抢手货。“现在生活好了,特意带孩子来感受先辈们当年的艰辛,忆苦思甜。”一位游客表示。

停办的村小成了研学基地,闲置村部变成厂房车间,废弃荒地建起红军食堂……茨岩塘镇盘活闲置资源,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50万元。

茨岩塘镇还积极开展研学培训。2023年,该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培训班10余期,宣讲红军斗争史、英烈事迹40余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让红色品牌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