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冷水渔业唱响“四季歌”

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7月7日,“燃情夏日鱼跃龙江—2023黑龙江冷水鱼增殖放流季”在松花江畔举行,拉开我省冷水鱼夏放的序幕。

水域总面积3498万亩,包括黑龙江、松花江等在内的河流2881条、湖泊和泡沼6026个,冷水鱼品种占全国淡水鱼种类13%……丰沛的水资源做基础,丰富的渔业资源做保障,我省始终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将渔业资源养护与有效利用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龙江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水产育种国内领先

活动现场,活蹦乱跳的鱼苗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目光。细问之下,才知道此次除放流鲢、鳙等经济鱼类以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施氏鲟、细鳞鲑、哲罗鲑、黑龙江茴鱼,以及大麻哈鱼、兴凯湖大白鱼等我省特色品种7种以上。

这么多鱼种让在场的市民和游客啧啧称奇。实际上,我省水产育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保有国内外原种或自育品种群体70余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利用群体选育与远缘杂交相结合技术培育出的达氏鳇与施氏鲟杂交新品种“鲟龙1号”走向全国,形成10万吨的年养殖量,并支持每年出口鱼子酱180余吨;在鲑鳟鱼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培育出虹鳟“水科1号”新品种,2022年新品种“全雌1号”通过审定,平抑了进口虹鳟发眼卵的价格,降低了对外依存度;特别在利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国际首例无肌间刺鲫基因编辑新种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的速生鲤鱼。

累计增殖放流16多亿尾

9家单位、企业纷纷为活动捐款捐苗,累计募集并放流鳜、雅罗、鲢等各类苗种1000万尾。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在投放鱼苗的同时,积极宣传共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故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增殖放流季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与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相结合。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孙文志说:“通过春育、夏放、秋捞、冬捕相互衔接,做到资源养护与有效利用紧密结合。这既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推进我省冷水渔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力推动冷水渔业资源养护、保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兴凯湖‘三江一湖’等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必要之举。”

为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除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驾护航”外,更有“见真章”的举措落地实施。以禁渔期为例,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蒋亚奎对记者说:“从去年开始,我省将嫩江、松花江干流及其所属支流、水库、湖泊、水泡等水域禁渔期升级为77天,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组织增殖放流活动是从2001年开始的,到目前全省累计增殖放流各类鱼苗16.9亿尾,其中珍稀濒危名贵鱼类6400万尾,其他经济鱼类16.2亿尾。今年该厅计划组织放流各类苗种9000万尾。

增殖放流益处多

“增殖放流绝对不是简单的投放苗种。”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张旭彬说:“增殖放流是在内陆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苗种,在哪个水域投放,投放何种品种,投放多少等都要进行科学评估。”

他介绍,近年来,我省通过增殖放流,松花江已基本上形成完整的生物链,且相对稳定;加之职能部门通过社会放生行动的规范、禁渔期时间延长等措施,都使得松花江水质更加清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室副主任李雷则表示,增殖放流可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通过此举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濒危物种,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尤其对于一些在自然水域中较稀少的濒危种类,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其数量,恢复种群资源,对这些濒危鱼类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增加渔民收入,例如放流的鲢、鳙等主要经济鱼类长大后,渔民可以去捕捞,从而提高收入,捕捞的鱼类也为百姓提供了优质的水产品,丰富了餐桌。

张旭彬说,通过增殖放流,推广总站已经建立了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体系,形成了1个国家级原种场,19个省级原种场,158家苗种生产企业;连续14年在松花江放流鲢、草鱼、黑龙江野鲤等苗种9500万尾,在松花江连续4年放殖施氏鲟77.3万尾;此外,他们还开展了放流苗种药残检测工作。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挖冷水渔业发展优势潜力,释放渔业经济发展动能,大力发展科技渔业、绿色渔业、品牌渔业、质量渔业,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好水、好鱼、好牌、好价、好效的龙江“五好”冷水渔业。

到2025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将稳定在635万亩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9万吨,渔业一二三产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