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24.5万尾小龙虾游进稻田

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给小龙虾过3~4遍水,让它们适应水温后,就可以正式入水了。”近日,在牡丹江市西安区沙虎村,在牡丹江市特色养殖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活力十足的小龙虾苗成功投放到水稻田里,标志着牡丹江市今年“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正式进入规模化实施新阶段。

今年,牡丹江市分别在东宁市、海林市、宁安市、西安区、东安区共225亩水稻田里投放24.5万尾小龙虾苗,通过“一田双收”提高农户收入。

在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永乐村30亩有机稻田,两万尾小龙虾苗被有序引入稻田,活泼的虾苗迅速适应了新环境。“虾苗入田是共生循环的开始,它们很快会适应环境并发挥作用。”正在现场指导的农技人员说。此次大规模投放虾苗,是海林市深化推广“稻虾共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海林市持续探索“稻虾共生”模式,在前期小范围试点取得良好生态与经济效益基础上,今年重点在永乐村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本次成功投放,是提质扩容的重要一步。未来,海林市将总结经验,在全市适宜区域大力推广这一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生态动能。

在东安区东胜村的水稻田,东胜村“两委”工作人员正将5万尾小龙虾苗小心翼翼投放到稻田中。木栈道两侧是绿油油的水稻田,两边是为饲养小龙虾挖好的边沟。

东胜村拥有优质的水稻种植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土地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村里探索的方向。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东胜村于2022年引入“稻虾共生”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水稻为小龙虾提供栖息、遮阴场所,小龙虾则能疏松土壤、清除害虫杂草,其排泄物还能作为天然肥料滋养水稻,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

“虾稻共生”不仅能减少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产出绿色健康的稻米,小龙虾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实现“一田双收”。村里邀请了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从稻田改造、虾苗投放,到日常管理都进行了详细培训。同时,村里还计划打造特色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宽稻米和小龙虾的销售渠道。

“今年的小龙虾苗个头大、活力足,在下田后的45~50天就能成熟,往年产出的寒地小龙虾因为口感好、新鲜,在本地市场销售行情非常好,今年已经有不少餐馆开始预定小龙虾。”牡丹江市特色养殖中心工作人员白朝晖说。

“蒜香还是辣炒?今年不用纠结了,我都要。就等小龙虾成熟了去尝鲜。”听说小龙虾下田了,去年在宁安市拐弯子村参加了寒地小龙虾节的市民已经跃跃欲试了,他们正等着今年小龙虾成熟了去品鲜。

“稻虾共生”不仅守护了一方水土的生态平衡,更铺就了一条融合有机农业与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