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富学乐美”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据贵州省政府网站消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我省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全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绘就全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画卷。乡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加速跑”,群众的收入持续提高;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农村风貌日新月异,村美、人和、共富的“富学乐美”交响曲持续奏响。

大方县木寨社区:村庄美起来 日子火起来

拿起扫帚、镰刀、铁锨,清扫路面、捡拾垃圾……近日,在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我们今天共出动120余人,分6个小组,拉网式打扫清理卫生死角。每次这样的大扫除,大家都踊跃参与。”村民张昌俊告诉记者,这一优良传统在木寨社区已坚持10余年。

木寨社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态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村里新建了广场,新修了水泥路,村民收入逐年增加,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社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是2014年的近4倍。这个曾经的贫穷村寨,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乡村。

蓝天白云下,河边杨柳随风轻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串户路通向村庄各个角落,风格独特的白族民居散落其间。凭借凉爽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每年七八月,吸引了许多四川、重庆游客前来避暑。

游客已把木寨当作熟悉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要呼朋唤友相约而来住上些日子,体验乡间生活的安适与惬意。“饭菜味道巴适,价格便宜。我们是朋友介绍来的,在这里避暑有半个月了。每天和老伴去周边景区游走,生活、交通都很便利,还打算再住半个月。”来自成都的游客戴安富说。

“前些年我看到来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就申请了政府的补助资金,把自家房屋装修成民宿,每年的避暑季房间供不应求。我们会努力做好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放心、吃得安心。”一家民宿客栈负责人顾兰说。

木寨社区有民宿客栈29家,床位近900张。酒店餐饮8家,超市、小卖部15家,旅游高峰期时还有临时摊位36个。

以农为媒、以旅兴农,木寨社区不断挖掘资源、完善业态,推动旅游与农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社区现在种有杨梅100亩,蚕桑600余亩,玫瑰花30余亩,生产的蚕丝被、玫瑰花饼、玫瑰花糖、玫瑰花茶等产品销售火爆。

“我们要让绿水清波、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在村里扎下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下一步,将依托清凉这一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木寨社区第一书记沈承春说。

雷山县脚猛村:环境整治好 乡村颜值高

8月2日,走进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映入眼帘的是打扫干净的乡村道路、收拾齐整的农家庭院。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环绕在农家小院四周——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的“庭院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改造完成以后,房前屋后环境好了很多,再也闻不到臭味,蚊虫也少了。住在干净整洁的家里,舒服多了。”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村民文春荣说。

文春荣家是雷山县“两改两治理”首圈(猪圈)示范户,他家改造后的圈舍没有污水排放、没有臭气,稻草垫料还可以回收利用作为农家肥。“我们把稻草和稻壳粉碎后用做垫料,成本很低。”文春荣说。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两改两治理”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抓手,是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两改两治理’工作中,遵循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通过与群众不断地宣传和沟通,采取符合他们实际和意愿的方式进行改造,达到‘小改动、微改造、精提升’的效果。”雷山县丹江镇党委书记周海林说。

为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雷山县依托农业农村部环科所的专业技术力量,开发了5种粪污处理方式,既能有效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又节约建设成本。

今年4月以来,我省遴选确定了176个“两改两治理”试点村。雷山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98.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3%。